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人文載道,匯則興邦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點滴】德不孤 必有鄰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於上周五在母校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舉行啟動儀式暨籌委會成立,當日出席的嘉賓皆為我的良師益友,許多因疫情經年未見面的專家學者、或新相識友好,齊聚一堂,共同弘揚《論語》的精神,真正體驗《論語》名言:「德不孤,必有鄰。」——行仁德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伴。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沒有白色聖誕的香港
深秋仍在徘徊,初冬靜臨,12月未至,一片聖誕氣氛早已洋溢在各大商場,悠揚妙曼的音樂、歌聲……琳瑯滿目的布置、裝飾、禮物……感覺彷彿聖誕漸近,而且在全球暖化下,這個聖誕將不太冷!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從儒家角度去詮釋六經
詩、書、易、禮、樂、春秋被稱為「六經」,初見於《莊子·天運》。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國正教授在接受電視特輯《世說論語》訪問的時候說:「宋朝陸九淵曾經說過,六經皆我註腳。他的意思是六經並不是高高在上、要我們崇拜的典籍。傳統典籍所說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根本已有的事情,只不過這些典籍把道理說出來了而已。註腳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條列出來、微細化,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斯人已逝 風範長存
真正有緣認識一直以音樂促進中日友好的谷村新司老師,始於2006年的上海,那時候他已擔任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系教授兼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兩年……他十分喜愛中國,常笑言自己前生是中國人,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谷村新司《昴》永流傳
「閉起了雙目,心中盡茫然,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鄉土文學舞台劇《邊城》
轉眼45載,我又回到大學會堂(昔日名稱大專會堂)、疫情後第一次參與逾千人的活動——鄉土文學舞台劇《邊城》首演暨告別大學會堂的晚會,並擔任司儀。回想1978年,正是我入讀母校(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第一年,當時舉行的「傳理十年」慶典,就在剛成立啟用的大專會堂舉行,我以一年級新生代表擔任其中一位司儀,印象難忘。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光孝寺
清幽的光孝寺,巍峨矗立於繁華喧鬧的市區中,是廣州越秀區的一道亮麗奇景,民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這座全稱報恩光孝禪寺,是嶺南歷史最悠久和影響最深遠、最古老的佛教寺廟,擁有1,700多年歷史。母親家中的祖先牌位以及我誼母的靈位,均安放於此。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 錢穆談讀《論語》
國慶假日完結,遊人遠去,鬧哄哄的沙面,又回復往昔的平靜,倚着窗旁,喝一口清新的綠茶,遙望珠江白鵝潭,海天連接不着邊際……看一回《世說論語》,想從前種種、今生匆匆,但覺時光恍若古今中外交匯……最好在此刻佇留休止,真正品茗人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重踏故里
疫情後的第一個旅程,是陪同母親前往廣州拜祭祖先——今年正好是外祖父的百年忌辰,也是我們自2019年清明在穗祭祖後,再次重踏故里……疫情前後4年,這段歲月不算長也不算短,大家分隔後終能健康精神地挺過去再重聚,可真要衷心感恩!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每事問》
記得1978年的時候,我在無綫電視主持的青少年電視節目《每事問》,每星期總會去不同公司、公共機構參觀,講解各行業的工作情況,亦會參觀不同學院、訓練學校等機構,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訓練、入職等資訊。節目部分內容又會以新形式將科學上的事物或科技列為題材,透過剖析不同產品的生產過程及技術原理,如遙控車、相機等,培養觀眾對科學事物的興趣。作為主持的我,亦獲益良多。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新的想法 新的體驗
在2015年籌拍電視特輯《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的時候,深切體會到孔子:「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里仁》。只有堅持道德信念,是不會孤單寂寞的,必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扶持。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孩子劇團
香港《文匯報》創辦的重要背景,是上海《文匯報》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查封停刊。創刊於1938年的上海《文匯報》,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大力宣傳抗日,而在抗戰勝利之後,又立場鮮明地宣傳民主進步,反對內戰,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迫使之停刊。後來,由上海《文匯報》同仁與當時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正式創刊。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跟《文匯報》結緣的「點滴」
時光倒流超逾40年,當時仍在浸大上學、又同期在無綫電視主持和演戲的我,每天總會抽出小段時間,在學校圖書館、或電視台化妝間、更衣室,親自執筆,寫滿一頁又一頁的原稿紙。只要每天在下午5時前完成寫作,送稿人自會將我的每日專欄稿件,穩妥送抵當時辦公樓仍設在灣仔的《大公報》和《文匯報》。
發佈時間
文匯報,夏遠航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話劇《孔子》
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邀約觀賞「國風國韻飄香江」系列演出之《孔子》話劇,自疫情以來,這是近幾年間觀看的唯一大型演出,慕着山東文旅廳、山東省話劇院之名,肯定不會失望而回,也正好替我們刻下籌備的《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啟發思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擁有一顆仁愛的心
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陳美齡教授(Agnes)已遠赴非洲作慈善探訪,她在電視特輯《世說論語》回憶說 :「我第一次去非洲是1985年,那一次是跟日本電視台的慈善節目《24小時》去,那是個籌款節目,我要做總司儀。那時候的埃塞俄比亞發生饑荒,死了很多成人和兒童,於是我要求親身飛過去參與活動。電視台的人很驚訝,不讓我過去,不想我有生命危險。但我說我的生命由我負責,如果我不親身過去,我不做這節目啦!後來去到非洲,見到的景況真的很悽慘,那些兒童一個一個在我眼前或是病死或是餓死,這些經歷使我的人生觀完全改變。」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陳美齡的人生萬花筒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陳美齡(Agnes Chan)的名字,在香港已經家喻戶曉,一直延續至今,且影響至鄰近的日本、整個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中國改革開放後,更是首位海外歌手於1985年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為宋慶齡基金會義演,吸引5萬多名聽眾。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德不孤 必有鄰
《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於上周五在母校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舉行啟動儀式暨籌委會成立,當日出席的嘉賓皆為我的良師益友,許多因疫情經年未見面的專家學者、或新相識友好,齊聚一堂,共同弘揚《論語》的精神,真正體驗《論語》名言:「德不孤,必有鄰。」——行仁德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伴。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沒有白色聖誕的香港
深秋仍在徘徊,初冬靜臨,12月未至,一片聖誕氣氛早已洋溢在各大商場,悠揚妙曼的音樂、歌聲……琳瑯滿目的布置、裝飾、禮物……感覺彷彿聖誕漸近,而且在全球暖化下,這個聖誕將不太冷!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從儒家角度去詮釋六經
詩、書、易、禮、樂、春秋被稱為「六經」,初見於《莊子·天運》。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周國正教授在接受電視特輯《世說論語》訪問的時候說:「宋朝陸九淵曾經說過,六經皆我註腳。他的意思是六經並不是高高在上、要我們崇拜的典籍。傳統典籍所說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根本已有的事情,只不過這些典籍把道理說出來了而已。註腳就是把已知的知識條列出來、微細化,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斯人已逝 風範長存
真正有緣認識一直以音樂促進中日友好的谷村新司老師,始於2006年的上海,那時候他已擔任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系教授兼中日音樂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兩年……他十分喜愛中國,常笑言自己前生是中國人,上海是他的第二故鄉。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谷村新司《昴》永流傳
「閉起了雙目,心中盡茫然,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鄉土文學舞台劇《邊城》
轉眼45載,我又回到大學會堂(昔日名稱大專會堂)、疫情後第一次參與逾千人的活動——鄉土文學舞台劇《邊城》首演暨告別大學會堂的晚會,並擔任司儀。回想1978年,正是我入讀母校(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第一年,當時舉行的「傳理十年」慶典,就在剛成立啟用的大專會堂舉行,我以一年級新生代表擔任其中一位司儀,印象難忘。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光孝寺
清幽的光孝寺,巍峨矗立於繁華喧鬧的市區中,是廣州越秀區的一道亮麗奇景,民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這座全稱報恩光孝禪寺,是嶺南歷史最悠久和影響最深遠、最古老的佛教寺廟,擁有1,700多年歷史。母親家中的祖先牌位以及我誼母的靈位,均安放於此。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 錢穆談讀《論語》
國慶假日完結,遊人遠去,鬧哄哄的沙面,又回復往昔的平靜,倚着窗旁,喝一口清新的綠茶,遙望珠江白鵝潭,海天連接不着邊際……看一回《世說論語》,想從前種種、今生匆匆,但覺時光恍若古今中外交匯……最好在此刻佇留休止,真正品茗人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重踏故里
疫情後的第一個旅程,是陪同母親前往廣州拜祭祖先——今年正好是外祖父的百年忌辰,也是我們自2019年清明在穗祭祖後,再次重踏故里……疫情前後4年,這段歲月不算長也不算短,大家分隔後終能健康精神地挺過去再重聚,可真要衷心感恩!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每事問》
記得1978年的時候,我在無綫電視主持的青少年電視節目《每事問》,每星期總會去不同公司、公共機構參觀,講解各行業的工作情況,亦會參觀不同學院、訓練學校等機構,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訓練、入職等資訊。節目部分內容又會以新形式將科學上的事物或科技列為題材,透過剖析不同產品的生產過程及技術原理,如遙控車、相機等,培養觀眾對科學事物的興趣。作為主持的我,亦獲益良多。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新的想法 新的體驗
在2015年籌拍電視特輯《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的時候,深切體會到孔子:「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論語·里仁》。只有堅持道德信念,是不會孤單寂寞的,必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扶持。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孩子劇團
香港《文匯報》創辦的重要背景,是上海《文匯報》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查封停刊。創刊於1938年的上海《文匯報》,在中華民族危亡之時,大力宣傳抗日,而在抗戰勝利之後,又立場鮮明地宣傳民主進步,反對內戰,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迫使之停刊。後來,由上海《文匯報》同仁與當時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正式創刊。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跟《文匯報》結緣的「點滴」
時光倒流超逾40年,當時仍在浸大上學、又同期在無綫電視主持和演戲的我,每天總會抽出小段時間,在學校圖書館、或電視台化妝間、更衣室,親自執筆,寫滿一頁又一頁的原稿紙。只要每天在下午5時前完成寫作,送稿人自會將我的每日專欄稿件,穩妥送抵當時辦公樓仍設在灣仔的《大公報》和《文匯報》。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話劇《孔子》
孔教學院湯恩佳院長邀約觀賞「國風國韻飄香江」系列演出之《孔子》話劇,自疫情以來,這是近幾年間觀看的唯一大型演出,慕着山東文旅廳、山東省話劇院之名,肯定不會失望而回,也正好替我們刻下籌備的《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啟發思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擁有一顆仁愛的心
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陳美齡教授(Agnes)已遠赴非洲作慈善探訪,她在電視特輯《世說論語》回憶說 :「我第一次去非洲是1985年,那一次是跟日本電視台的慈善節目《24小時》去,那是個籌款節目,我要做總司儀。那時候的埃塞俄比亞發生饑荒,死了很多成人和兒童,於是我要求親身飛過去參與活動。電視台的人很驚訝,不讓我過去,不想我有生命危險。但我說我的生命由我負責,如果我不親身過去,我不做這節目啦!後來去到非洲,見到的景況真的很悽慘,那些兒童一個一個在我眼前或是病死或是餓死,這些經歷使我的人生觀完全改變。」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陳美齡的人生萬花筒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陳美齡(Agnes Chan)的名字,在香港已經家喻戶曉,一直延續至今,且影響至鄰近的日本、整個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中國改革開放後,更是首位海外歌手於1985年在北京首都體育館為宋慶齡基金會義演,吸引5萬多名聽眾。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