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來京都賞楓紅,浸淫在一片深秋初冬色彩變幻的境況,是多年不斷的習慣;初春賞櫻,隆冬賞雪亦然。京都、杭州、檳城是在下至熟悉、至愛不斷重遊的城市;禮失而求諸野,在檳榔嶼佐治城我找回香港逝去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象。來京都、奈良等同重拾中國早已消失得八八九九的唐、宋遺風。
朋友在我的社交平台留言:請在京都穿上和服,拍些照片上傳……對這個不少來日遊客指定動作的要求,奇怪,從未試過,也不苟同;猶如遊西安、洛陽及筆者深愛的杭州,難以趕上潮流追隨目下年輕人換上穿來極不利索的「漢服」遊街行列。
對異國異族風情,包括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衣裝並不抗拒。自小在選擇衣着方面得到家中長輩的信任及資源放任,另加外表身形早熟(14歲已長至1米83),我的衣着歷程比較同齡書友玩伴,的確更豐富,那些年彌敦道近柯士甸道,有一家潮店「白石」,買過極優質印度棉紡罩衫(Tonic),配上牛仔褲,希臘或墨西哥舶來的皮革涼鞋,不單止當年香港,就是繼續學業的加拿大人眼中,都屬異類。稍長,隨着旅遊地圖不斷擴大,尤其當年歐洲風行一時的Flea Market (至熟悉莫過倫敦Portobello及巴黎Clignancourt)尋覓得來的二手古着,包羅萬象:古董和服、摩洛哥連帽罩袍、蘇格蘭男裝格子裙、墨西哥羊毛線繡花圖禮服襯衫、阿拉伯長袍、歐洲上世紀初男裝襯衫、上世紀中葉美國國勢全球獨一無二時期的名牌羊呢大衣、馬來印尼紗籠、中國人的傳統唐裝衫褲……不單止買,更實行穿上,在家還是在外;又怎會抗拒隨俗穿上和服走在有南禪寺、高台寺、二年坂、青蓮院、無鄰庵等等坐落的東山古道上?
不抗拒別人的選擇,更欣賞他們製造的衣服風景(除了十之八九弄錯季節,深秋穿了春天的色彩,禮佛穿上花花綠綠嬌俏似浴袍);自己,近年除了中國傳統長衫,其它?全皆敬而遠之,謝絕應酬。
跟不少亞洲人取向相同,國境位置靠近的日本:風景優美,食物可口(福島核污水是不爭的負面影響),乾淨利索,禮貌周周(縱使表面,不少地方連表面禮數都可免則免),還有很多新興國家或地區並不着重的歷史文物及環境保育都做到極致,更擁有一般東南亞地區缺乏的四季分明,尤其下雪的冬天及十分成熟的滑雪運動配套。
如此高水平的旅遊條件,在歐洲不少國家充斥難民、盜竊、政府施政效率偏低、能源危機、物價愈來愈貴等等負面消息衝擊之下,近年日圓跌幅不斷,日本成為全球旅遊業大國是不爭的事實。遊日本尤其古都奈良和京都,穿上和服,最自然不過;奇怪,心理猶似一道關口被卡住,衝不過,旅遊日本次數難計,卻一次穿上和服的經驗都沒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