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飛速發展,資訊傳播迅速,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輿論的風口下,記者這項工作也備受關注,每一次公開採訪,都可能成為社會焦點。不少媒體為博人眼球,扭曲新聞事實,誇大事件內容,不僅沒有為緩和社會問題付出一分力,還給當事人的生活帶來不便與壓力。很顯然,新聞媒體是社會風氣與人民生活的輿論喉舌,身為一名記者不僅要把事件清晰客觀地告知於眾,更應該設身處地學會換位思考,關心民眾。

我所認為的設身處地主要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應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給予關心與共情,愛護並尊重當事人,對人權與尊嚴進行保護並給予幫助,讓其感受到社會關懷與價值。其二是應站在大眾的角度,對事件進行完整且實際的分析與總結,更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尊重,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方能有利於緩和或解決社會問題,營造更好的社會氛圍。

以人為本,關愛普通百姓是記者的首要任務。香港超過700萬巿民是城市的主體,社會新聞應更多關注基層百姓的百態,體現出最寬廣的人文關懷。貧窮問題一直是大眾關注的問題,記者在報道此類新聞時需要安撫到基層百姓,詢問他們的看法與意見,切身去報道基層百姓的生活和狀況。與此同時,呼籲社區民眾為他們給予關心,解決生活基本需求,做到實事求是,緩解問題。

此外,在精神上提供支持,讓大眾明白貧窮百姓的難處,用關懷的視角關注基層,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促進社會階級之間的和諧發展是一名合格的記者應當做的。

其次是要提倡尊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新聞主要是對廣大群眾的生活寫照和人性的闡述,在報道一些社會事件中很容易影響到人們的一些價值觀念,因此,媒體應提倡尊重人的價值與觀念,讓人們對生活充滿嚮往和信心,而不能一味追求轟動效應而忽略了職業道德。例如香港早前頻頻發生殺人事件,鬧得人心惶惶,而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記者對受害者的家人追問一些敏感的問題,蔡天鳳案件更因為部分媒體的大肆宣揚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八卦」。有媒體在未完全查證之前,發布各種受害者的資訊,刻意挖掘隱私,極大地影響了社會風氣,也是對受害者極大的不尊重。

依靠挖掘隱私,撩撥傷痛,突出殘忍,展示血腥,這種看似貼近生活的新聞不是真正的人文視角,身為一名記者去炒作這些不良資訊,是違背職業道德的,與此同時,也給民眾帶來無形的精神壓力,製造出社會恐慌,實在是令人髮指。

身為記者,應當秉着新聞的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我們應當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維護社區風氣,以平民化的視角來詮釋新聞內容的本質,起到真正的宣傳、啟發、教育等應當有的作用,讓新聞摒棄訓誡與說教,是社會與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振,息息相通。 ◆香島中學 曾麗名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