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創刊,至今迎來了75周年。在這悠悠歲月,文匯報歷盡艱辛,從未改變過「愛國愛港」的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以本地民生新聞為主打,重視人文在社會中的價值,將資訊傳給每一位香港市民。

假如我是香港文匯報的記者,我定會秉承文匯報的信念,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人文報道。

在我的眼中,人文報道的角度,離不開三大要素:情感、理智、道德,而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報道要從人文的角度出發,就需關心人類的情感,並理智地看待人類文化,最後再表達出要重視道德修養的信息。想要以人文的角度切入,需要從多方面來詮釋。

無論是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層面,還是從政治來到民生;無論是前者的「以小見大」,還是後者的「以大見小」,兜兜轉轉,報章中的「人文」,都離不開人的行為、人的文化、人致使的社會發展。人們以自己的行為傳播情感,讓有溫度的文化出現了,而這份情感不是累贅,而是燎原之火─社會的進步,人類稱之為「文明」。新聞報章的出現,也恰恰倚仗「人文」這一大要素。在報道誕生前,記者需要多方面的調查,賦予其靈魂─人性,讓所有讀者,無論階級、教育程度,都能夠感同身受,讓人們能夠通過報紙,了解眾人真正關心的事情,這也可稱之為民生。

在普羅大眾眼中,「報章」儼然成為「權威」和「寫實」的象徵;而這權利,是社會所賦予,這份信心則能夠讓寫報的記者,承擔一份責任,讓記者秉持信念。從某種角度來說,人文報道記錄人,帶給人們信息,同時也督促寫報人保持初心,帶給社會信心的力量,所有的種種串連起來,人們關心這個社會,側面反映出大家對香港這東方明珠的愛,而這份熱誠,不正正是情感的來源嗎?

情感是感性的代表,一個報章中有了感性,讓理性的存在有着「平衡」的意味。它能夠使報章內容不帶有偏見或是偏激元素,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將可靠信息整理集合,避免出現斷章取義和曲解事實。近年來,「未知全貌,不予置評」這句話運用得廣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眾渴求了解事情的原本、事情的真相。所以,報道中的人文角度,不僅要從「人」、「情」出發,也一定不能夠忘記理性的扶持。理性,誕生於各項客觀證據的審慎思考後,促使正確地判斷,報章有義務去傳播全面的信息給大眾,也需謹記這點。

相對於情感和理性這兩點,道德的定義就有些許廣泛,人們時常調整他人和自己之間的行為,在對比中找到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的相互關係。人性常常是雙面的,在一個大群體中,若有見義勇為的市民,便會有肆意破壞社會制度的惡人。在報道如救助溺水者這般好的例子時,可以以此宣揚世間有愛、人間有溫暖這般美好的道德規範;但屢次出現如殺人放火這種眾人都不想發生的事情呢?是否可以一刀切,把所有過錯都推給犯事者呢?當傷人案例和社會悲劇持續出現,心理健康儼然成為最需要討論的話題,而這時候,報社除了報道事情的全貌的同時,還需綜合整個環境,並聯繫專家提出如何疏導心理的建議。從多個角度切入,使「人文」這一切入點不再片面化。

儘管我目前只能透過想像來了解人文報道角度,但我知道,如果我要在未來真正成為香港文匯報的記者,還需努力讀書,從小就要將自身和社會聯繫在一起,我相信,只有實幹者,才能得到最實際的幸福!我深愛這依依的香江水,並希望今後未來的日子中,在祖國的懷抱裏盡情揮灑青春的汗水!

◆漢華中學 曹紫鈞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