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互聯網的日益發達,現在可獲得資訊的管道五花八門,讓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到每天發生的各種大小事情。所以,在新聞傳媒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於以人為核心的價值觀也顯得日漸重要,正確認識到媒體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對於新聞傳媒健康也顯得日漸重要,這樣才能營造出充滿人情味的社會輿論氛圍。
雖然新聞要求報道的是客觀事實,不過,若新聞失去了人文關懷,那報道有時候會變成好心做壞事。有一家報社為了幫助一名家境貧寒、自幼失去雙親的小男孩,特意派記者去採訪他,期望讓他進入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幫助他。可是在採訪的過程中,這位記者卻毫不避諱地問一些引起小男孩悲痛或者是敏感的話題。結果整個訪問受訪者都處於十分悲傷、沮喪的狀態中,記者全然沒有顧及被訪者的感受。這樣子看似是為了幫助他人,實則是在不斷揭開別人的傷疤,形成了負面的刺激。節目播出後,質疑聲四起,很多觀眾不滿採訪團隊毫無下限地「賣慘」,不斷地渲染悲傷氛圍,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這種報道看似是為了說服他人,增強渲染力,更加能吸引觀眾的眼球,實際上是對受訪者隱私極大的不尊重。打着「幫助」的幌子令被採訪者無奈地忍受心靈上的傷痛,這難道不是加重了受訪者的心理負擔嗎?
相反,在汶川大地震中,雖然現場一片斷壁殘垣,慘絕人寰,可是在報道中卻只是對這悲慘景象略略帶過,更多的是對在救援隊積極搜救下,一個接一個倖存者重獲新生的讚嘆,與對災區群眾的鼓勵聲,使得汶川—這個本來的人間煉獄在這一片鼓舞聲中終於頂住了這次天災,再次挺直了脊樑。良好的輿論導向使人們在這場災難中並沒有表現出自暴自棄,而是充滿了對家園重建的期待,使汶川能快速地復甦。
所以在報道中,對當事人最基本的尊重與關懷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若失去了尊重,那麼這與譁眾取寵又有什麼區別呢?這將受到群眾的詬病與不滿,是對新聞和記者群體權威的一種動搖。
如今隨着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相信更高的覺悟、更廣闊的認知以及更加明辨事理是必須的。人們對新聞報道有着更加嚴格和理性的審視,只要一絲紕漏都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所以具有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才可以更加符合人民群眾對新聞的期待和要求,才能使一則新聞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新聞,是幫助群眾更好地看待世界的最重要途徑,若失去了人文關懷的幫助,我想這將或多或少地對大眾的視野產生負面影響,使社會缺少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國家缺乏了人文的溫暖。
所以,以人文關懷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報道這個世界,我想一定可以建設出一個更美好、更和諧的社會!
◆將軍澳香島中學 林俊豪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