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文匯報今年迎來75周年報慶,為隆重其事,並加強與香港教育界的聯繫,故推出學生徵文專欄,公開向全港中學生及大專學生徵稿,圍繞「假如我是文匯報記者,我眼中的人文報道角度」主題撰文,分享所感,同時鍛煉同學的人文思維及寫作能力。獲選的優秀文章,會陸續在文匯報刊登。

文匯報歡迎各學校及學生積極參與徵文。專欄要求初中生作品600字以上,高中及大專生則為800字以上,作品需要提供學生名字、所屬學校/院校及年級,並附上聯絡方式。對獲選登文章的同學,文匯報會敬備稿酬,鼓勵其繼續努力投入寫作與學習;而在徵文專欄完結後,文匯報將邀請專家進行專業評獎,讓同學能得到進一步的獎勵和認可。投稿及聯絡查詢,可電郵至edu@tkww.com.hk或致電2873-8253。

記者,是一個在當今社會中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們正值資訊爆炸的年代,隨着通訊科技的不斷發展,全球海量的信息接踵而來,我們必須透過記者去蕪存菁、觀察客觀事物,再傳播報道。這就是新聞。

既然每天的資訊如此排山倒海,記者又如何取捨?新聞是否必須是一字不漏、冰冷的「實錄」?並不是,信息如此多,記者自然要選擇對讀者重要的資訊,但篩選之後,要報道的仍是多得讀者難以下嚥。既然如此,記者只可選擇事件的重點報道。那應該如何處理呢?新聞最基礎的要求是真實,如若一篇新聞為了博取關注而選擇虛假或是誇張的內容,那麼我認為這篇報道並不能算是新聞,只能算是一篇譁眾取寵的小說。

不過,在報道事實之外,新聞是否沒有其他價值呢?我認為在真實以上,報道必須符合人文關懷,即在真實的基礎上加上以人為本的角度,以此體現新聞對百姓的關懷。不同的新聞角度可以令讀者產生不同的情緒。就以今年的土耳其地震來說,報道受災地及震級等的事實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報道這些資料,我認為這樣太過生硬冰冷。譁眾取寵者定必着眼於死傷以及血腥的場景,然而我認為人文角度在此反而更有價值。

天災人禍中的煽情、血腥固然更吸引讀者的反應,但如果能借事件引起讀者的關懷以及反思,報道才有真正的意義。例如救援隊的堅定不移、受害百姓的互相幫助,這都能令讀者看到人正面的、積極的心態。對於讀者而言,報道就不再是另一篇充滿煽情畫面的短暫刺激,而是一個見證人性以及反思的機會。新聞報道除了求真之外,有一種更高的價值,就是引起及引導讀者的人文關懷。

作為一名記者,除了世界大事以外,亦要不忘揭露現今人們的生活狀況,令大眾關注弱勢群體,借此幫助那些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小眾。但報道時又是否就只着眼弱勢群體的窘境報道?不,我並不會這樣做。若只是一味地報道弱勢群體的窘境,或者能滿足讀者獵奇的心態,但這樣既不能幫助他們,更會傷害他們的自尊,而看報道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當事人的困境。例如在香港的劏房戶,若只着眼環境的狹窄、髒亂當然可以大做文章,然而要引起讀者真正的關注,必須提及住戶的背景、住劏房的原因以至引起這些問題的深層社會原因。上述兩者的取材可能只是差之毫釐,然而寫出來的報道卻可以謬以千里,比起讀者表面而短暫的反應,人文的關懷才有真正的價值。

記者這個身份,任重而道遠,影響力之大在於受眾極廣,而能在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讀者的想法。因此,假設我是一名記者,新聞報道必須在真實的基礎上加上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這才是對自己、對記者身份以及對社會大眾的尊重。

◆天主教鳴遠中學 中五 王冠棋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