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今年迎來75周年報慶,為隆重其事,並加強與香港教育界的聯繫,故推出學生徵文專欄,公開向全港中學生及大專學生徵稿,圍繞「假如我是文匯報記者,我眼中的人文報道角度」主題撰文,分享所感,同時鍛煉同學的人文思維及寫作能力。獲選的優秀文章,會陸續在文匯報刊登。

文匯報歡迎各學校及學生繼續積極參與徵文。專欄要求初中生作品600字以上,高中及大專生則為800字以上,作品需要提供學生名字、所屬學校/院校及年級,並附上聯絡方式。文匯報將敬備稿酬予文章獲選登的同學,鼓勵其繼續努力投入寫作和學習;在徵文專欄完結後,文匯報將邀請專家進行專業評獎,讓同學能得到進一步的獎勵和認可。投稿及聯絡查詢,可電郵至edu@tkww.com.hk或致電2873-8253。

大家有沒有真正了解過什麼是「人文」?人文就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這個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千人千面」的,開心時看的事情是正面的,充滿色彩的;相反,難過的時候看事情的角度就會是負面的,灰濛濛的。只要我們抱有赤子之心,總能發掘表象背後的真實

香港寸金尺土,一家老小要擠在一間只有十三四平方米的劏房裏。疫情三年,許多企業解僱員工,許多人失去了工作,有些人會因此交不起房租,吃不起飯。失去工作和住處的他們,唯有露宿街頭,甚或吃別人的「口水尾」果腹,底線為了生活一降再降,沒有一點尊嚴可言。

新冠疫情前,他每天晚上奔波於不同的麥當勞「借宿多宵」。疫情嚴重時,政府禁止了「堂食」,令他無家可歸,只能在深夜,抱着自己「成副身家」蜷縮在公園、商場附近的隱蔽角落,不能安然入睡,他就像一條擱淺的魚,渴望能回到大海卻不得不在岸邊垂死掙扎。

其實,許多人見到這一幕,是生不出憐憫之心的,反而會覺得:「他們有手有腳,怎麼不去工作賺錢?租個房子能讓生活好起來,起碼不用擔驚受怕!」可當我代入記者的身份,我不期然想:他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他是不是正面對家庭問題?說不定,身處麥當勞,反而比在家更有安全感。

我們生活在光亮裏,就以為人人都是閃閃發亮的。其實,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許多人生活在黑暗的角落,連「一日三餐」,竟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我和朋友碰見了一位在商場食坊徘徊的老奶奶,當有人離開餐桌,她「搶音樂椅」似的,第一時間坐在一堆剩菜殘羹前,默默地吃起來。友人見狀便說:「她果真是在等她自己的食物啊!」結果,老奶奶的頭埋得更深了。

看着這一幕我久久不能釋懷,當時的我不知該如何制止友人傷人的話,更不懂得怎麼安慰婆婆。我能做的,只能視而不見,放輕腳步經過她身旁。假如我是一名記者就好了,我可能會上前問她:為什麼你在應該享受兒孫繞膝的年紀,卻要去吃別人的剩飯?假如我是一名記者就好了,我可能會有更大的勇氣,上前安慰她,解釋友人無心的一句嘲諷;假如我是一名記者就好了,我會用我的文字,向社會大眾展示她的困境,呼籲社會給她們這群人,哪怕只有一丁點的關注。

無論我們是否作為記者,我們在珍惜自己生活的同時,也要多留意生活在陰影中的弱勢社群。政府建造公屋,壓抑樓價,不僅僅是為了打擊炒賣,更是為了防止市民因為高昂的租金而流落街頭;疫情下,政府推出消費券補貼市民,不僅僅是為了刺激經濟,更是希望紓緩百姓的生活壓力,讓身處水深火熱的市民面上多一點笑容。假如我是香港文匯報記者,這正正是我眼中的人文報道角度──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利用文字發掘「硬新聞」背後的「軟故事」。

◆創知中學中一級張咏梅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