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苗栗縣竹南鎮基層代表林進明在牡丹社區提筆寫就「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台灣參訪團在牡丹社區志願者家中學習啟全捏塑等非遺項目。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珈琳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由台灣新竹、苗栗等地基層代表組成的台灣基層參訪團一行32人日前北上遼寧瀋陽,開展了為期三天的交流參訪活動。從美麗鄉村的田間地頭到老齡化社區的智能中控室,從「三農融合」的瀋陽經驗到「美麗庭院」牡丹社區的老舊小區治理經驗,台灣基層代表圍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兩岸共同關注的多個焦點主題深入鄉村和社區,並驚嘆「這裏飛速發展的經濟、美麗繁華的都市風貌、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精細優質的社區服務讓人印象深刻,這裏的發展真的超乎想像。」

在位於瀋陽市皇姑區的牡丹社區,寬敞的智能中控室中,超大的液晶顯示屏正實時更新着「牡丹社區智慧養老信息平台」的各項數據。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牡丹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套覆蓋所有居民的智慧社區便民服務舉措。「每一個長輩都是寶,這裏一些智能化的設備台灣也都有,希望這次回去就能推廣這些做法,照顧、幫助到我家鄉的長輩。」台灣苗栗縣頭份市基層代表陳漢清表示。

牡丹社區書記王暉介紹,通過「牡丹社區智慧養老信息平台」,社區能夠清晰地動態掌握每位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居家狀況,包括健康情況、居家用火安全情況等。「我們也了解到,通過給每位老人佩戴一個智能手錶,接入這個信息平台,就能掌握老人的心跳、脈搏等信息,做到即時民眾救援。」陳漢清認為,這項舉措就可以直接應用到他所在的社區,「如果有機會,我想帶村幹部和村民代表繼續來這裏學習交流。」

「辦理清單化」也是引起參訪團重點關注的舉措之一。清單式的辦理事項表格清晰地列出了19項即時辦理和49項代辦項目的所需手續,免去了居民辦事來回跑的繁瑣。一位台灣基層代表說,「能夠感受到,儘管這裏是老齡化社區,但也建立起了一套架構完整的智慧型的服務網絡,我也希望帶領我們鄉村型的基層代表以後再來這裏交流學習。」

把三農融合發展「瀋陽樣板」帶回家

近年來,台灣各界始終保持與大陸各城市間的農業交流。此次台灣基層參訪團的鄉村振興之行也讓他們倍感親切。「農村要美、農業要強、農民要富」,參訪團多位基層代表表示對這一句標語有了更深刻和真切的體會。在位於瀋陽市瀋北新區興隆台街道「稻夢空間」小鎮,參訪團深度體會了這裏鄉村旅遊、三農產業的勃勃生機。坐上「鄉村振興號」小火車,田園美景令參訪團感到親切。「我真正感到這裏是將農業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一體,參訪時恰逢兒童節,當我看到稻田裏、田野間遊玩的小朋友的笑臉,十分感動,這裏的人們可以真正地置身其中,感受鄉村的美好,這是在台灣難以看到的場景。」一位來自台灣新竹縣的基層代表感嘆,「農業是民生的基礎,台灣的農業很多地方要向這裏學習。」

當站上「稻夢空間」的觀景台時,一幅幅現代農業的美好畫卷盡收眼底。苗栗縣基層代表邱一峰表示,「孟家台村和稻夢小鎮,風景如畫,治理有序,產業興旺,我們這次來不光是來交流的,也是來學習的,我一定會把這套三農融合發展的『瀋陽樣板』經驗帶回家。」

冀此次交流能夠傳承兩地傳統文化

此行,參訪團還被牡丹社區志願者家中的劉氏剪紙、王氏泥人、啟全捏塑等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創作深深吸引。台灣新竹縣前縣長范振宗在劉氏剪紙第五代傳人張家瑗的指點下剪了兩隻蝴蝶,寓意「兩岸一家親,比翼齊飛」。在幸福教育課堂裏,看到牡丹社區居民正在練習書法,台灣苗栗縣竹南鎮基層代表林進明更提筆寫就「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一位苗栗縣的代表感嘆,「兩岸有共同的老祖先,也希望我們這次的交流能夠傳承兩地的人文、藝術、民俗和文化,把這裏的非遺文化等原汁原味地帶回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