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南方夜市》
◆《櫻花》
◆《藝術的熱情》
◆《冬雪》
◆《奪標》
◆《蒙娜麗莎的微笑》
◆《夜巡紐約》

民間的百家被,是以收集來的碎布縫製而成的富有吉祥寓意的被子,其背後也藏着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拼布藝術。拼布藝術起源於歐美,生活在殖民地的民族因物質缺乏,便將家中的舊衣、破布重新利用,再做成生活所需的衣物或被單。後來這種方法傳入亞洲,在日本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家劉棟,多年來將拼布藝術探索到極致,他以布料作為創作的「顏料」,發展出獨特的「自由拼貼」創作系列,近日「布的幻想—劉棟纖維藝術展」在淺水灣Artspace K舉辦,將充滿想像力的拼布藝術作品,帶到香港觀眾面前。◆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1947年出生於台灣屏東的劉棟,1962年隨父母移居巴西,於巴西藝術學院畢業後到紐約生活,開始從事花藝等工作,直至1990年退休後,他回到台灣生活,在偶然機會下接觸了拼布藝術,這一特殊的形式,讓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畫筆」與「顏料」,也找回了藝術創作的熱情。

輪刀剪裁 塑造利落線條

展出的16幅作品中,有的以馬賽克拼貼方式呈現,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藝術家利用不同紋樣和顏色的布塊拼貼出肖像,但這肖像越是湊近越看不出,必須與作品之間保持一段距離或是透過相機鏡頭聚焦,肖像才能顯現。2012年起,劉棟發展出「自由拼貼」的創作系列,在創作時,他先將布進行漿洗令之變得硬挺,然後在背面塗上熱熔膠,創作時先用大頭針固定布片的位置,經過不斷的觀察調整再用電熨斗加熱,以固定成最終的畫面。他創作的重點在於剪裁和構圖,不同於其他拼布創作者,他堅持用輪刀裁切布料,連剪刀都很少使用:「用輪刀裁切,線條會更乾淨利落。」在構圖時,則需要不斷觀察,選擇最適合的布片,以及不斷調整布片位置,呈現立體或透視的效果。一幅《藝術的熱情》,就是以自由拼貼的方式勾勒出梵高的面容,觀眾不妨由遠至近欣賞,便可從具體的形象,欣賞到組成它的布料之美。

「通常觀察的時間比創作的時間要長很多。」劉棟說,許多人喜歡用素色布來創作,他卻不想這樣:「既然用了布來創作,就應該體現布的美感。」他從世界各地收藏了多達5,000多種布料,其中許多都是來自知名布料設計師,他敢於選用花色複雜的布料,將之分割、重組。從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他對不同顏色和紋樣的敏銳觀察與精心排布。「我的作品都是低解析度的,所以要離遠一些欣賞;但靠近的時候,欣賞到的則是布料的設計之美。」

變革技法 讓拼貼成藝術

台灣有許多教授拼布技法的「拼布教室」,但普通方法製出的成品布料堆疊會較厚,其上又用粗線縫紉,效果便少了一種藝術的美觀。劉棟一直鑽研如何讓拼布作品更像一幅畫,他也會使用縫線,但只用最細的尼龍線讓布面固定,雖然作品看起來只有一層,但其實最少也由4層布組成:「下面布料的顏色一層層透上來,就好像古典油畫一樣。」劉棟說。

在《南方夜市》裏,看到雨天的台北;在《奪標》中,看到香港賽馬場的動態;在《冬雪》之中,見到雪季紐約的中央公園……劉棟人生經過的不同地方,都由拼布記錄在了他的作品中。除了馬賽克拼貼、油畫,劉棟最近也開始嘗試以拼布呈現傳統水墨的質感。「用畫筆可以畫出任何東西,但用布,就必須要不斷尋找、比對,找到那個我要的顏色、那個紋樣,答案沒有最準確,但這個過程才是最有趣的。」

展覽:「布的幻想—劉棟纖維藝術展」

展期:即日起至9月10日

地點:淺水灣道109號影灣園商場G105-106 Artspace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