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只用大米煮粥,成品呈白色,所以有「白粥」的叫法。舊時煮「白粥」時會加進少許黃豆粉,成品顏色帶黃,所以「白粥」又叫「米黃」。後來粥店煮「白粥」時不再添加黃豆粉,但仍保留「米黃」這叫法。「白」喻「空」,所以粥店員工通常會把「白粥」講成「米黃」。

「冇米粥」表面的意思是不用米或沒多少米去煮粥,可由於沒米煮不成粥,所以「冇米粥」可比喻做事沒有成果。廣東話的「煲埋晒啲冇米粥」就是指只在吹噓,並無實則行動,故何來成果,「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得個講字」、「曉講唔曉做」、「大隻廣」(「廣」是「講」的諧音,意謂說得很大)、「過骨」(過隙)意近。話說回來,「米少水多」煮成的稀粥,廣東人會用「稀冧冧」來形容。「冧冧」的本字是「淋淋」,水往下滴的樣子。

以「豬血」作主要材料煮的粥叫「豬紅粥」。廣東人忌諱,當提起「血」,人們或會聯想到「血光之災」。由於「血」呈「紅」色,且「紅」帶旺盛之意,人們就以「紅」代「血」,「豬血」通過煮沸和添加食用石灰後凝固而成的製成品就叫做「豬紅」了。不說不知,一般食用的「豬紅」是混有雞血、鴨血的。老一輩會說食「豬紅」可「除塵」——「灰黑色」的塵埃會即時隨着糞便排出而導致「屙黑屎」。其實,「屙黑屎」的原因是「豬紅」含豐富鐵質而已。

早年的「豬紅粥」有大、小之分;大的叫「大紅」,小的叫「細紅」,「紅」音變讀「孔」。「豬紅粥」可叫「大石」,皆因豬紅的形狀似磚石。如在粥店內聽到有人叫「大石飛磚」,他就是叫「白粥」,即「豬紅粥」走「豬紅」。

「魚生」,指生魚片,日文叫刺身(SASHIMI),是以新鮮魚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煑「魚生粥」(多叫「魚片粥」)時,大致有兩個方法:其一、在碗內放入生魚片、葱等配料,然後澆入滾粥;由於生魚片易熟,這樣會令肉質粗糙,但可有效防止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感染。其二、只把生魚片輕放在滾粥上,食用時才將之推進粥內,這樣生魚片只是「僅僅熟」(剛剛熟),肉質保持滑溜。就後者,廣東人創作了以下的一個歇後語:

魚生粥——僅僅熟

意思是恰到好處或達至標準水平。「魚生粥」後來演變成足球術語,指一支球隊只能小勝另一隊一球,有剛剛好過關的意思。

據稱,早年在廣州「荔灣」河畔停泊了不少可供食客登上品嚐一款粥的小舟。廣東人叫小舟做「艇仔」,人們於是以「艇仔粥」作為這款粥的名稱。「艇仔粥」的主要配料是肉片、油條片、炸花生、葱花,豬皮、魷魚等。食材雖具彈性,魷魚卻必不可少;且看魷魚切成條狀半浮半沉在粥面上的景象,不難令人聯想到魷魚條活像河面停泊的「艇仔」。基於此,筆者認為「艇仔粥」的由來正是如此,說成「荔灣艇仔粥」只是「荔灣」是其中一個著名製作地;一如「鳳城水餃」亦非源自順德的「鳳城」。

好一些食品叫法隨着歲月的洗禮已經消失,今天「舊事」重提不光是懷舊,還可讓大家透過其由來去窺探當其時社會的精神面貌。若然由來諧趣,重提不就是變成一件賞心樂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