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非洲國家蘇丹爆發內戰,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實施撤僑行動,中國除了撤離滯留當地的中國公民外,更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協助至少五個國家的公民撤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其他國家向中方提出協助撤離,中方將繼續盡可能予以協助。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參與各類型國際事務,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體現。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當中,課題「參與國際事務」其中一個學習重點就是「行動及倡議:不同性質的救援及協助其他國家行動;籌組國際組織及舉辦國際論壇;『一帶一路』倡議」。針對當中的「行動及倡議:不同性質的救援及協助其他國家行動」部分,老師可從什麼議題作切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國家多年來在國際性救援和協助的貢獻呢?
在這個課題上,老師們可引導學生從兩個方向思考:第一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程度及倡議目標;第二就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與自身綜合國力之間的關係。
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多年來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例如,自1989年首次派員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開始,中國至今累計派出維和人員約5萬多人次,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近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亦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簡單而言,多年來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不同性質的救援及協助其他國家行動上均積極參與。
從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的例子當中,體現了國家提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及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是於2013年3月首次提出,是對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給出的中國方案,重要是「着眼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是對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西方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超越。」在國際事務上,中國強調「只有合作才能解決大問題」,敦促各國抵制孤立主義,由此可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倡議的目標,就是與各國共建共享,實現合作共贏,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及國際秩序。
另一方面,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其自身綜合國力之間有着密切關係。現時中國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經濟總量及發展速度計,中國的經濟實力是站在世界的前沿位置,因此中國可以經濟支援方式支持聯合國的運作。此外,在一些救災、撤離戰火區域等行動當中,也體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有所提升。例如2022年颶風「朱麗葉」吹襲多個中南美洲國,中國應受災國家所請求,第一時間調用了遙感衛星為當地救災提供支援。此外,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搭載了國際搜救組織的標準設備,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有效地提高救援成功率。因此,中國自身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在不同性質的救援行動更能發揮高效作用,也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發揮積極作用。
從以上的簡單例子,說明了中國參與不同性質的救援行動及相關倡議,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部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作出的努力。而公民科老師在講授有關課題時,也可將其與綜合國力的課題相互印證,使學生能以不同角度和高度去認識國家的發展。
作者:羅展恒
簡介: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高中通識科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