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淮安在古淮河上建起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園,用紅藍色代表南北,成為當地景點。 作者供圖
◆ 因為氣候等原因,中國南方多為水田,北方多為旱田,故作物種類也有不同。作者供圖

人們常把偌大的中國劃分為不同的地理區域,而用得最多的概念莫過於「南方」和「北方」,惟這條南北分界線到底在哪裏,很多人卻弄不清楚,連帶對哪裏的人算是北方人、哪裏的是南方人也經常搞錯,才導致有上海人、浙江人等常被當作北方人。

說到「南方」、「北方」的問題,更有人稱有廣東人會把廣東以外的地方都當作「北方」,結果上海人、福建人,甚至海南人都被當成北方人了。這個「南北觀念」雖然有開玩笑的意味,也比較極端,但也不是完全無中生有,一些香港人亦可能有類似的「認知」。

除了這極端的例子,有更多人會直覺認為中國自然地理的南北界線是長江,長江以北是北方,以南就是南方。這似乎比較可靠,但還是不對。

古往今來,南方和北方有不同定義,但現代中國的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線,學界早有共識,教科書也必會提及,就是地理學家張相文於1908年提出的「秦嶺-淮河線」。

秦嶺是東西走向山脈,西起甘肅南部,中貫陝西,東抵河南,東西長約1,600公里,是黃河和長江分水嶺;長約1,100公里淮河則發源於河南省西南部,向東流經安徽、江蘇兩省。

以「秦嶺-淮河線」劃分地理南北,當然不只是它處於南北的正中,而是考慮了兩邊氣候、降雨(雪)量、溫度、農業、植物等分別。

亞熱帶暖溫帶分界指標

舉例來說,「秦嶺-淮河線」以南降水量較多,屬濕潤區,冬天溫度也較高,基本上不結冰。分界線以南的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北則是溫帶落葉闊葉林,這也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指標。

北方人吃麵 南方人食飯

另外,因為氣候環境差異,人們生活和飲食也有不同。以糧食作物為例,「秦嶺-淮河線」以北傳統是小麥,以南是水稻,所以北方人多吃麵,南方人多吃米飯。

當然,南方加上北方還不等於中國的全部,中國自然地理劃分尚有西北和青藏地區兩個區域。在弄清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後,大家便會知道哪些是南方人,哪些是北方人,還會知道哪些是西北人。

有人提出,在全球氣候暖化下,「秦嶺—淮河線」這條南北分界線是否有變化?

有學者認為,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但這些都要通過多年的降水和溫度指標,以及植被變化幅度來確定;從目前趨勢來看,「秦嶺—淮河線」仍然是中國地域概念上的南方與北方分界線。

作者:郭立新

簡介:以獨特視角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和人情事物,帶領讀者全新感受當代中國。http://www.ourchina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