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

《三希堂》的牆上掛着一副對聯,上聯「懷抱觀古今」,下聯「深心托豪素」,這對聯是乾隆皇帝親筆所書,其中「懷抱觀古今」出自謝靈運《齋中讀書詩》,「深心托豪素」則出自南朝顏延之︰「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

今筆者改此聯為 「懷抱觀今古,深心托紫砂」,先為香港書畫藝術家與宜興紫砂工藝大師的合作記上一筆。中國紫砂陶器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著名大夫范蠡曾在宜興製陶,人稱「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明清時期,宜興陶業空前繁榮,迎來了宜興紫砂陶器的「黃金時代」。

紫砂泥燒出來的茶壺:精光內斂、溫潤似玉、色相沉穩。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故那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廳堂中陳設宜興紫砂器,成為一種時尚。

中國紫砂文化研究會會長周汝平大師說︰「紫砂壺就像書畫中的宣紙,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故很多文人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在紫砂壺上刻字繪畫是紫砂壺最重要的裝飾藝術,更是紫砂藝術和文人結合的產物。清代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開創在壺體上題詩作畫之先河。《砂壺考圖》記鄭板橋曾自製一壺,親刻「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表達文人墨客對紫砂壺喜好至極的心境,從此以後,歷代文人雅士大都鍾情在紫砂壺上留下壺茗佳句,藉以抒發人生感懷。

香港書畫藝術家與宜興紫砂工藝大師的合作,緣起於紫砂工藝大師周汝平帶了一批工藝美術大師和他們創作的紫砂壺,來香港參加《香港國際文化藝術博覽會》,筆者經中華文化發展委員會李詩洋書記穿針引線,與周汝平等大師結緣,周大師邀請我帶一批香港書畫藝術家到宜興與宜興的工藝美術大師合作,將書畫藝術與紫砂文化結合,推出新的傳統文化藝術作品。

紫砂壺不大,方寸之間寫字作畫,借佛家一句禪語,可謂「芥子納須彌」,那是要很高功力的。初次嘗試,不禁惶恐,但機會難逢,自然不可錯過,所以我等定當傚法古代文人,「懷抱觀古今,深心托紫砂」,為紫砂文化藝術走向世界作出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