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禮賢 選委會委員(醫學及衞生服務界)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由陌生到熟悉,不論同學、同事、朋友、戀人到親人,我們對父母盡孝、對朋友盡義,是一種美德。將這美德昇華,用於社會、用於人間,這份無私無我的人間至愛至善,就是大愛。器官捐贈體現出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彰顯出人與人之間的大愛,無可置疑。近年香港器官捐贈下降,部分原因與疫情有關。人類平均年齡屢創新高,但對某些器官衰竭病患來說,器官移植是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推廣器官捐贈需要循多方面着力。

本港遺體器官捐贈一直採用「自願捐贈」模式,「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自2008年設立以來,已有逾35.7萬人登記。數字看似不少,但仍有極大提升空間。根據醫管局的器官捐贈數據,去年腎臟、肝臟及肺部捐贈數量較前一年下跌。腎臟方面,去年遺體及活體捐贈者合共捐贈56個,惟目前輪候冊上卻有2,451人;肝臟方面則去年合共捐贈29個,輪候人數卻有66人。不少病人因為等不及適合的器官而不幸離世。

要讓更多器官衰竭者得救,大的改變當然要從制度層面思考。全球人均捐贈器官最多的5個國家,有4個採用「預設默許」捐贈制度,即假設所有生前未有反對捐出器官的死者,都被視為願意捐贈器官,若有不同意則需要申請退出。在器官移植方面領先全球的西班牙,早在1979年就推出「預設默許」制度,過去幾十年一直是全球器官捐贈楷模,每百萬人中就有43.4個器官捐獻者,是本港的七八倍之多。本港現時的器官捐贈是「自願捐贈」制度,既要捐贈者生前在「中央名冊」登記同意捐贈,也要死後其家屬不反對,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本港早年也曾討論過能否仿效外國實行「預設默許」,但基於東方人較為保守的生死觀念而未能實現。

器官捐贈是大愛之行,要將這種崇高的行為普及,需要增加資源令市民認識和了解,感受這份美德的意義,從而贊同和支持。醫管局每年都會舉行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讓一些捐贈者和受贈者出來現身說法。例如早前一名捐贈者的女兒,分享他們覺得捐出爸爸的全部器官惠澤5個家庭,讓她爸爸的器官得以在其他人身上延續,就像多了五位家人一樣。與家屬溝通是促成器官捐贈的關鍵,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不幸去世的個案,年長的親人一般不願意捐出器官。在一個個案中,媽媽起初十分不願意捐出愛女器官,但當她知道女兒一早已經在「中央名冊」中登記捐出所有可用器官後,也解開心結,幫助女兒達成最後的心願。類似報道讀來賺人熱淚。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點,死後將器官捐贈他人使用,既能拯救他人的生命,亦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延續。大家若能從這個角度看待器官捐贈,就會更容易接受和支持遺愛人間。一張細小器官捐贈卡的重量,在人世間比任何一件物件來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