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雖然當前世界經濟看似已走出新冠疫情三年來的泥潭,但回看三年前甚至更早,世界經濟早已處於迷霧之中,三年來的各種不景氣更像是經濟發展「精疲力盡」的藉口。如今沒有藉口掩蓋,許多發展無力或不及預期的國家,又在絞盡腦汁推卸責任。令人感到有希望的是,大部分國家重量級人物近期紛紛走出自己的國門,前往多個國家商討合作事宜,無論是發揮比較優勢還是擴大進出口市場,這些行動至少值得點讚。

我們需要更清晰認識到,在工業4.0時代,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多數人都希望合作共贏,但總有些「豬隊友」會做出些損人不利己的行動,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幸運的是,中國經濟近年來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前期大量積累的量變已經成為質變,經濟回升與信心提振的良性互動進一步促進了國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事實上,這種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特點,最終實現突破的途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也讓世界看到助力全球經濟發展的全新發展渠道。

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有兩大點。

全球經濟發展「穩定器」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當前,全球經濟還處於弱勢階段,整體無論是內需還是對外經濟行為,都難以有效驅動國內經濟向好發展。尤其是在當前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美國多銀行出現危機,貨幣政策緊縮等問題的背景下,世界經濟未來的趨勢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經濟依然保持着較為穩健的步調。中共二十大報告以及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求穩,2023年中國經濟仍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世界銀行也指出,儘管世界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但亞太地區將成為2023年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其最主要的推動力來自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和印度經濟增長保持韌性。顯而易見,世界銀行對中國經濟的趨勢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雙循環」促進優勢互補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有別於以美國為代表等國家在競爭過程中大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企圖繼續以霸主身份佔據世界主導地位。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根據國內發展的需要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從而作出的戰略調整。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一方面能重點突出自身的內部優勢,不斷優化自身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能夠借鑒、依託、參與、融入其他相關市場,形成國際交流間的優勢互補、資源互助、人才互通,形成可持續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社會形態的不同、發展經歷的不同,這種從成功走向成功的經驗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固然無法生搬硬套。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面對不同的社會性質以及發展階段,既有「志同道合」,也有「求同存異」,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是引領和推動世界經濟向好發展,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建和諧共存大家庭的重要助力,亦能夠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新動力。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