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英

人的平均壽命以往是60到70歲,如今接近90歲的人也不少;壽命長意味着老年期更久才來臨,而人的年齡分期,也比上一個世紀延長了,有前中年期,也有後中年期;有前老年期,也有後老年期了。

黃維樑博士近作《迎接華年》出版後在學界引起反響,書的內容分為序文、學文、親文、同文、遊文、雜文六輯多類散文。其中〈子程,正當華年〉是一篇對作家文友的有情小品,或宏觀透視,或微觀細析,寫起來描摹出黃博士對文友萌生退意,不再教學的多番勸勉,雖云「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誰是誰非難定論,但黃維樑醉心文研、樂活華年,那股對生活的激情熱血,教人敬佩!

黃維樑博士不僅自創新詞:華年,更創作了人生華年的新心態、新想法。和青春期、中年期似乎不一樣,人活到老年期,身體有極大變數,登陸過了60歲,人或有三高、白內障,或因骨質疏鬆而行動不便,孩子長大離家而感受空巢寂寞、處於情緒低潮,日子似乎過得憂鬱乏味了。但他喜迎華年,活得繽紛,近十多年深居樂天(深圳居住快樂翻天),人反而感到愈來愈幸福快樂,他稱人老改變心態很重要。我敬佩他退而不休,堅守在文學研究前線,寓工作於享樂,對文學對生活仍有激昂熱情的心志;讓我輩感到他潛力毅力不可思議!我一直打算65歲退休,現得他「人生華年」的點撥,思維就感悟轉化了,令我對寫作前路撥開迷霧見雲彩,有了新的夢想、期待,期待美好的人生華章,有新機遇、新體驗,重新再出發啊!

人到中年換老年,50歲後其實是人生精彩的黃金華章;人到華年,年歲帶來的耐心、智慧和平穩的心緒,全是珍寶;要活得幸福快樂,活出新意須健康、不怕困難、審視現狀、主動改變生活習慣,放下舊包袱、重新自省、尋找新趣及意義;重新學習新事物過程中,即使遇上失敗,也勿擔心獻醜,長者何懼丟人;活到老學到老,大智若愚、處變不驚、履險如夷,淡定從容,心志保有青春活力,不放棄學習,願和年輕人分享經驗,和後輩教學相長,優雅善活,愈來愈自得其樂!

黃維樑的華年生活,文化多彩紛繁,處今世中外大時代,他的文采風流,他書內對眾多名家及其作品的文學專論,剖情析采,文筆靈活,手法多姿,令我甘拜下風,領教受益,誠意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