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個男人》
作者:平野啟一郎
譯者:陳系美
出版:新經典文化
《那個男人》最近上映,當然因為妻夫木聰及安藤櫻壓陣,自然備受注目,但其實原著小說也大有來頭,乃被號稱為三島由紀夫轉世的平野啟一郎之作。他於22歲便以《日蝕》奪得芥川獎,所以也順理成章成為日本文壇的焦點寵兒。
《那個男人》的內容大致為:一個離婚後自橫濱攜子歸鄉、並繼承父母文具店的女子里枝,遇見來到小鎮從事伐木工作的外地男子谷口大佑,兩人再婚,感情甚篤,然而婚後三年餘,谷口大佑意外身亡,里枝聯絡夫家家屬後赫然發現他原來不是谷口。後來拜託律師城戶追查真相,結果如抽絲剝繭般找到不少黑暗陰影,其中包含針對弱勢社群的被歧視控訴,最終才告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小說與電影於情節上鋪陳大體上基本相同,只有詳略上的差異,最關鍵的分別,我認為反而是對文本中點題畫作的處理。電影中首尾呼應出現的畫作——即只見背影的男像,在電影中沒有任何解說。而在小說中,作者在「楔子」部分有關鍵的說明:提及的畫作原來是比利時超現實畫家雷內·馬格列特的名畫《禁止複製》,而且也借「我」(文本中的作者,設定是一名作家)的口,直指「那個照鏡子的男人,鏡中顯現的也是他的背影,這個故事和這幅畫有相似之處」——簡言之,已為小說的焦點定性,就是看之後不斷挪用他人身份的角色之「複製人生」。
原作是一位富豪委託雷內·馬格列特的創作,作用是用來放在府中舞蹈室裝飾,畫中人是富豪自己,但要求是「沒有容貌的肖像畫」,結果成就了這一張名畫。當中的關鍵自然就是人格的分身思考,由是帶出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的反思。
在電影中,此畫與谷口大佑的真身原誠(窪田正孝飾)的自畫像重疊,畫中鏡的反映也是人的背面,構成彼此對倒的詭異布局。事實上,由鏡像而發帶出哪一面才是真身,自己看到的是真正的自己嗎——畫中的疑問正是自己從鏡中所看到的,竟然與他人在鏡中看到的一樣是背影,即自己也分不清自己的真身為何?電影中多次利用鏡像來點出題旨:車的玻璃、監獄中會客室的玻璃、城戶家中電視的倒影及原誠小時候眼睛看到父親殺人的反射影像等等,全皆反映出當中的主客認知差異。當時對應小說的主題,因應不同人不斷去替代他人的人生,由是帶出最終的沉重主題——誰也不是,也就是成為誰也可以。
平野啟一郎自己提及小說的主題之一是「分人主義」——其實也無甚新意,針對的也即是每個人都有複合人格的表述,只不過小說中的推演,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主角其實是律師城戶,在追查的過程中,他屢次探訪交易身份的中介人、服役中的小見浦,也是後者不斷去質疑詰問城戶,令他逐步看清自己的封閉盲目——也即是看不清真正的自己。直至後來他理清脈絡,幫助原本的谷口大佑與前女友重遇,以及讓委託人里枝及兒子釋懷,才真正分清自己的各重分身。
到最後回歸酒吧的場面,小說與電影各走一端:前者中的城戶在說謊後,早已表白身份且交代故事始末,好讓小說家寫入書中;後者則決定投身畫中,以謊言切入當中世界,向陌生人介紹自己為谷口大佑,來另一次的「奪舍」之舉。
無疑後者的處理,較為餘音娓娓,但也較為陰暗,令讀者對人生反思更深刻。◆文:湯禎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