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覺先名劇《胡不歸》是經典粵劇,由馮志芬編劇,1939年12月2日在上環的高陞戲園(後稱高陞戲院)首演,大受歡迎,直到今日仍有劇團選演。《胡不歸》除了舞台劇,還被數度搬上銀幕。第一部是1940年薛覺先(飾萍生)黃曼梨(飾蘋娘)合演的時裝電影。到了1958年,林家聲和芳艷芬主演的粵劇電影《胡不歸》是為紀念薛覺先逝世而製作。上述兩部都是黑白電影。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才有陳寶珠和蕭芳芳合演的《七彩胡不歸》。 電影之外,還有許多唱片出版,選段如《慰妻》、《逼媳離婚》及《哭墳》更經常在曲社、演唱會或卡拉OK演唱。

《胡不歸》是生、旦、丑行當的考牌戲。生、旦的《慰妻》,生、旦、丑的《別妻》,丑、旦的《逼媳》都是很有感情張力的情節。壓軸的《哭墳》是生角的獨腳戲,主角上場一身素絹,頭束辮髮,手持殘樹枝,跌跌撞撞下唱出《胡不歸》主題曲:「胡不歸,胡不歸,杜鵑啼,聲聲泣血,桃花底,太慘淒,太慘淒,杜鵑啼,嗟嘆人間今何世……」名伶中以新馬師曾演繹曲詞唱腔最深入人心和賺人眼淚。

我沒福分欣賞薛覺先和新馬師曾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還幸近日報壇前輩高梁在報章專欄所發表的大作《胡不歸的天花板》記載了新馬師曾的精彩,他說:「《哭墳》是粵曲鎮山寶。薛覺先開山,唱來沉鬱悠揚,賺人熱淚,前輩講的。新馬仔唱來,一腔積怨爆炸式噴發。『愛女顰娘之墓,哎吔……』萍生一個搶背,跪墳大耍水髮,拔出利刃,撲向墓碑,愛女改為愛妻,仰天長嘯,揮刀一擲,全場嘩然。利刃插在舞台口中央顫抖,寒光閃閃。據老行尊講,幾十年來,新馬只在新光演過一場,他的飛刀技藝,祭妻至悲憤的場口才出現,乃《胡不歸》各種版本的新高度了。」

近年本地梨園曾發生粵樂界前輩不認同飾演文萍生的文武生耍水髮,認為破壞了劇中人物的形象。耍水髮是戲曲演員表現悲痛情緒的動作,《哭墳》一場表演耍水髮也沒有不妥。當然,演員可以選擇其它表演方式,例如唱小曲《胡不歸》時,一直跪移向墓碑,最後以刀改字,相信也會感動觀眾。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