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旁邊的專欄在寫朱元璋,看得手癢,也來寫一下。不過不是說他的樣子有多奇怪,而是說他那屠殺大臣的喜好。

朱元璋白手興家,從小和尚變成大皇帝,身邊自然有不少功臣替他打天下,但這些功臣大部分都沒什麼好下場,隨便數一數,李善長被指縱容謀反,賜死;胡惟庸被疑叛亂,處死;宋濂受胡惟庸案牽連,謫死蜀地;藍玉被指謀反,凌遲;傅友德被指不敬,自殺;馮勝被指私埋兵器,自殺。

簡簡單單已數出那麼多功臣死於非命,這在歷朝歷代都不常見。如果只是一個兩個的話,那還容易解釋,但殺死那麼多功臣,到底朱元璋在想什麼呢?這問題困擾了歷史學家多年,直至現在也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看法。不過,還是有一個看法比較主流,那就是繼承問題。

朱元璋長子朱標,本來是公認的太子,地位穩固,雖然跟朱元璋關係不見得非常親密,但溫文儒雅,深得朱元璋和眾大臣信任。這本來一切都好好的,但朱標卻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繼承人位置出缺,這就給朱元璋一個大難題。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本就非常喜歡四子朱棣,也就是日後的明成祖,但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傳給四子不傳給他們,於理不合,最後只得由嫡孫繼承,也就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即日後的建文帝。

無奈的是,朱允炆還年輕,而朱元璋卻年紀漸大,不得不考慮自己身後之事,所以朱元璋就開始為權力交接作準備,思考有哪些人可以留給乖孫,又有哪些人需要自己先行處置,免得乖孫被人欺負。

經過評估之後,朱元璋決定對自己的功臣班底來一場大整肅,文官如李善長,武將如藍玉,全部在整肅之列,就是怕朱允炆沒辦法駕馭這一班人,所以殺的殺,貶的貶。

熟悉明朝歷史的讀者,就會留意到不是所有功臣派系都在整肅之列,朱元璋故意手下留情了一點,幫助朱允炆施政,例如靖難之役中統率明朝軍隊主力的耿炳文,以及徐達長子徐輝祖等。

在朱元璋看來,朱允炆登位後,最大的問題會來自功臣集團,而自己先替他清除不安因素,再加上朱家子孫,也就是朱允炆的叔伯們鎮守邊疆,再留些好控制的大臣給朱允炆,這朱家江山就穩了。

當然,人算不如天算,我們都知道,最後把朱允炆迫得走頭無路的,並不是朱元璋最擔心的功臣集團,而是他非常喜歡的四子朱棣,而他留下的大將耿炳文和徐輝祖,的確都盡力去幫朱允炆守住江山,可惜朱允炆有眼無珠,竟然跑去任用李景隆,這才把皇位送了給叔父。

這個就是歷史學界現時較為多人認同的原因。當然,我們沒辦法確定朱元璋當時到底是怎樣想,也許他真的只是失心瘋,看誰不順眼就把誰殺掉,但從歷史記載中分析,這個為孫兒清除障礙的論點,算是最合理的了。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