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喜歡上海菜,最喜歡的菜總是那幾樣,燻魚是其一。記得幼時跟大人去朋友家做客,這家人住在張子忠路,舊鐵獅子胡同,前身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貴妃的父親田大人的宅子,據說陳圓圓曾經住過,一度是顧維鈞的產業,孫中山在北京看病也曾住在這裏休養,正房很考究,有池水、有花木、有迴廊,後來成了國務院招待所。

這家人請客,客必到,因為他家的菜好吃,外面吃不到。中國菜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我祖家在西南,生長在北國,卻最喜甜,不是喜吃糖或甜品,最喜菜中有甜,鹹中有甜。小孩子不在乎清炒蝦仁紅燒肘子,最喜歡的是前菜冷盤,他家的與我家不同,素鵝、烤筍、豆腐松、鹵鴨都好吃,但獨有一愛,就是他家的燻魚。

長大後知道每一間上海菜館都有燻魚,味道差不多,優劣大有分別。不久前在上海,接待我們的是上海和蘇杭朋友,他們訂的上海菜館是地道上海味。上來一道燻魚,但不是冷盤,朋友說一定要試,果然,平日吃過的燻魚是涼的,這道是熱的,剛剛炸好,外面酥裏邊嫩,調料甜鹹正好,鮮香無比。自己在家裏也做燻魚,炸好後要放在料汁中久浸才能入味,這裏是現吃現炸,絕對是創新。朋友們知道我喜本幫菜,又訂了一家菜館,這家也有燻魚,同樣是熱食。直到有一天,自己去酒店附近的「小南國」,他家的燻魚,也是這個新味道。

燻魚,分生燻、熟燻、直接火煙燻,熱燻、生燻與熟燻不同技法,製作燻魚,一般都選用草魚或者青魚,馬鮫魚、鯽魚、鱖魚、鯉魚、塘鱧魚都可以燻,但味道不正宗。早期用柏樹枝或者荔枝殼來燻製,以後才漸漸改用茶葉和大米,同時出現了與燻魚非常相似的「爆魚」。爆魚從製作工藝上來看與燻魚相差無幾,唯一省略掉燻的步驟。青魚或鯉魚切塊洗淨,以好醬油、糖及酒浸半日,置沸油中炸,以皮黃肉鬆為度,過遲則老且焦,過速則不入味。起鍋,鬆脆香鮮骨肉混和,甚美。燻魚多是單獨作為冷盤來用,而爆魚,則為菜點中的一道,據說最有代表性的有兩家,一個是昆山奧灶館的「紅湯爆魚麵」,一個是無錫狀元樓的「爆魚汆」,都沒吃過,新法炮製的燻魚,是否就是爆魚呢?

回來香港,好友相約去馬會「三甲」,又叫了一道燻魚,好友說一定要吃,與往日不同,一試,就是上海流行的那種新法味道,可見好事傳千里,以後不出遠門也有得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