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及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的師生合照留念。
◆ 同學就專題展覽導賞的學習點滴進行分享。
◆ 穿上少數族裔傳統服飾的同學介紹其族裔文化。

孫中山紀念館「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人和事」專題展覽邀請了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及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的十位非華語學生擔任導賞員,向其他非華語學生介紹展覽內容和清華大學的歷史,加深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近代教育史的認識。十位同學亦於「我要做導賞:認識清華大學」分享會中分享他們的學習點滴和介紹香港少數族裔文化。

加深中華文化認知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及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兩校的非華語學生擔任導賞員,向前來參觀的其他同學介紹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人和事」專題展覽。

鄭紫晴同學認為擔任學習導賞員最大的困難是要與時間賽跑,為了不影響日常課業,需要利用小息和午飯時間做準備和排練,更在周末相約到孫中山紀念館,細看每一件展品,加深對展覽的認識。其次,作為非華語學生,對一些中文專門用詞並不熟悉,故需要參考英文部分,並在有需要時向老師尋求一定幫助。為了確保咬字準確,他們還特別做了許多拼音練習。

阿麗莎同學表示,成為導賞員之後,他們需接受一連串的校內培訓,包括整理資料、製作講稿、講解技巧及自信心訓練。其後,透過不斷練習、討論和反復綵排,從而提升自信心。為使導賞更加精彩,她還特別製作了道具,向前來參觀的中一及中二級非華語同學展示。

在介紹展品的過程中,最打動Gielisha同學的是馬約翰教授的故事。馬約翰是清華大學教授,也是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著名體育教育家。而羅智𥗠同學則對清華大學隨長沙臨時大學西遷一事最為印象深刻。當時,日本侵華,三百多名師生從長沙出發,經歷60多天,最終抵達距離長沙1,600多公里的昆明。

成為導賞員以後,同學們都獲益良多。潘禮達同學指在講解和介紹展覽內容過程中,同學們認真聆聽的態度及踴躍的反應,都令他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成功感。

在問卷調查中,參觀學生紛紛表示導賞活動加深了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有學生表示在準備過程中看到很多中國人的過去生活與工作,看到清華大學如何發展,還看到他們的成績,收穫很多。還有學生表示,最令她感到開心的是看到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學生的那一刻。也有學生被激發了繼續探索的熱情,希望以後可以親身去到內地探訪。

簡莉雅同學最後指出,這場活動除了讓參觀學生認識如朱自清、梁啟超等中國著名學者外,還增強了他們對清華大學歷史、中華文化、中國教育發展和中國近代史的了解。

理解尊重不同文化

作為非華語學生,同學們即場介紹了不同少數族裔的文化。他們分別介紹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印度等多種不同語言的問候語,並帶動全場一起嘗試發音。同時,他們亦各自介紹了自己國家或族裔的傳統飲食、節慶文化習俗,還分享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點,例如開齋節就類同於中國新年,均有封紅包、拜年,買新衣服和大掃除等習俗。

在不同文化交融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最大的原則。印度裔的阿麗莎同學指,在印度,他們將牛視為神,而當她和本地同學一起吃飯時,同學們都會照顧她的感受,避免在她的面前食用牛肉。另外,她認為想要融入一個地方,就需要學好當地的語言,唯有學好當地的語言,理解並尊重當地的文化,才能夠更好地與當地人交上朋友,繼而才能夠融入當地社會。

活動的成功舉辦,既離不開學生的悉心準備,也離不開師長的幫助。圓玄學院第三中學副校長馬碧雯指出,除了導賞員訓練外,學校更為不同級別設立語言課程,幫助非華語學生更好地掌握中文及提升語文水平。故作為非華語學生,他們在分享會中也能用廣東話或普通話進行分享。

最後,孫中山紀念館館長孫德榮認為舉辦非華語學生活動是撤種子的事。令他感動的是,有學生在參加活動後表示,今後要以考進清華大學為目標,可見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對清華大學和近代中國都有所認識和了解,孫德榮還特別感謝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對是次展覽學生活動提供的協助。(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