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確立了不少政治制度,為後世所參考。圖為《步輦圖》中的唐太宗。 資料圖片

筆者今次與大家談談一個影響深遠、開創兩大盛世的唐朝。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唐山」這名稱呢 ? 唐山原指「大唐江山」,後轉變成為港澳台和海外華僑對祖國或故鄉的一種習慣稱呼。由唐人、唐人街,甚至唐山,當中皆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都見到一個「唐」字,可見唐朝的文化盛景至今還讓我們萬眾仰慕,不僅「唐詩」已成為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更是一種非常鮮明的意象和標誌。此外,還有唐三彩、唐服等能充分代表盛唐文化,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標誌,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明作出的傑出貢獻。

唐太宗改良及革新隋代政制,勵精圖治。中央行三省六部制,以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查詔令)和尚書省(執行詔令)統理政務,而六部則作為尚書省的分支機構,分管各種具體行政事務,吏部主管全國文官升遷;戶部掌管全國土地、民眾、財賦;禮部掌管祭祀;兵部負責武人選舉、地圖、車馬、兵械等事務;刑部主管律令刑事;工部負責山澤、紙筆、屯田、工匠等事務。太宗為方便取得決策共識,又設立政事堂,讓三省長官及其他決策官員可合議政事,減少失誤,提高效率。三省六部制在中國制度史上具重要地位。

唐太宗一直以廣闊胸襟吸納人才,用人不計親仇,並虛心聆聽他們的諫言見稱,其用人態度更是成就貞觀之治的關鍵原因,如善於謀劃的房玄齡原為隋朝官吏、宰相杜如晦果敢決斷、敢言直諫的魏徵(曾與太宗為仇敵)為諫官,以及智勇善戰的李靖(原為隋朝將領)為將軍,上述四人是貞觀年間的股肱之臣,忠心為國,太宗重用他們,知人善任,造就黃金盛世。

再者,太宗鼓勵群臣直諫,從善如流,三品以上官員議事時,諫官也須伴隨左右,有錯即諫,以減少施政失誤。

鑒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着重門第,世家大族壟斷政治,又時而威脅皇權,引致政局動盪,唐太宗於是基於隋朝的開科取士,確立科舉制,以進士及明經科為主。唐代科舉一般在每年春季舉行,考試科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等科,應試者一為隸屬於國子監的京師學校和州、縣學校的學生,稱為「生徒」,二為非學館出身的士人,通過州、縣初試合格而保送京師參加考試者,稱為「鄉貢」。士子通過禮部試後,還須接受吏部覆核,合格後才得授官。科舉制使平民可藉此制晉身政壇,帶動社會階級流動,為朝廷吸納各方人才。

貞觀年間,一連串的對內改革措施使政局清明。唐太宗改良隋代的府兵制,府兵從富戶中的壯健者徵選,農民年滿20即須入伍,至60歲才退役,點兵以財富、力強、人口眾多之家為先,既有足夠財力自備資糧、自給自足,又確保其戰鬥力。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訓練、輪番宿衛、戍邊,戰時點兵出征,戰罷則兵還於府、將歸於朝。

歷朝歷代外患威脅屢見不鮮,唐朝亦不例外,突厥趁隋末大亂時侵擾邊境。唐太宗即位之初,東突厥頡利可汗曾率兵逼近長安,雙方在渭水便橋訂盟。貞觀三年,太宗乘東突厥內亂,派李靖率兵出擊,大勝而歸,次年東突厥敗降。西突厥及西域諸國相繼歸附入貢,尊稱太宗為「天可汗」。

「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更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其後,太宗亦派遣李靖先後擊敗吐谷渾、高昌、薛延陀,並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西域諸國也皆臣服於唐朝。除戰爭外,唐朝亦施行和親政策,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與吐蕃兩國交好,西邊安寧。

唐太宗建樹甚多,確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漸趨完善,成為後世不同制度的藍本,而典章制度和文化藝術對當時的日本、朝鮮、西域諸國也影響不小。縱然有人認為,太宗即位前,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嫡得位,晚年又執意征伐高麗,無功而還,損耗大量人力物力,引起邊族薛延陀侵境和劍南道民變,但他的是非功過,如何評價,大家亦可自行思考。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