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學習而言,中華文化提倡「好學」,不大強調「聰明」。或者可以這樣說,藉好學來令人變得聰明,絕不能因聰明而放棄好學。
有沒有聽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古人的想法是不是與現代人相信的「贏在起跑線上」有所出入?一刻的成功不算得什麼,持久好學,才是成功的關鍵。
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認為,在十戶人家聚居的地方,必定會找到一位像孔丘(即孔子)般忠信的人,卻難以找到一位像他那樣好學的人。其實,孔子自謙其忠信的表現,只是在突出好學的重要。
《論語》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知,而且是真知,而非淺薄、片面的認知。「知」字,部首從口,部件從矢。「矢」是箭的意思——「一矢中的」,射得快、射得狠、射得準。「矢」字旁邊加個「口」,便是說得準的意思,若然不充分了解,又怎能說得準呢?知字下面加個日,便是「智」字,要天天說得準,不是更難上加難嗎?
怎樣才知道自己是真的知道呢?
單做到不足夠 要知其所以然
列子學習射箭,一箭中了靶心,便問關尹子自己的表現如何。關尹子問:「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意思是你知道自己如何做到嗎?列子說:「不知道。」關尹子便指示列子回去再努力苦練。幾年後,列子再請教關尹子,關尹子發出同一個問題:「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由此可見,這個問題是十分關鍵的。列子這次這樣回答:「知道。」關尹子於是說:「這便可以了,相信你已把箭藝牢固地掌握了。」
孟子也曾這樣說過:「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博學」之後,便要「說學」(即說出所學),由「詳說」到「約說」,層層遞進,學得愈來愈會、愈來愈精、愈來愈通。
筆者學校推動「說學文化」,不論在課堂內與外、實體與網上,都給予孩子大量「說學」的機會,除了幫助孩子鞏固所學之外,還幫助他們建立「後設認知」的能力,有效地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
此外,學問、學問,「學會問」,才會「有學問」。「學會問」是因,「有學問」是果。在學會的知識後面加個問號,既能推動學習者繼續反思所學,去蕪存菁,亦促進他們學得更深,甚至產生自己的見解。
《禮記》 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原來,古人就發問本身,也去發問,學習如何問得更好?由此可見,在發問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對學習是有極大益處的。
不是每個人都善於發問,然而,古人認為,重複又重複地努力,也是深入學習之門。重複學習,能令學習的表現從生到熟、從熟到精、從精到破、從破到立。
總結上文,學習的成敗,主要不是學習者聰明與否的問題;要深入學習,進路甚多。學習這回事,「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