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一個生命的終結,可能為其他生命帶來曙光。寶貴生命的驟然消逝,雖然令人感傷,但器官移植能讓捐贈者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作為器官捐贈者的女兒,方小姐深信,如果爸爸的器官能挽救其他人的生命,便有可能再與父親在某年某處「重遇」,「爸爸雖然離開了,但會不會有一天在街上與我擦身而過的路人,就是爸爸(器官)的受贈者呢?」新冠疫情期間,方小姐的爸爸不幸突然離世,經過一家人商議後,同意捐出爸爸的全部器官,最終成功讓5名受贈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由此也惠澤5個家庭。

香港移植學會昨日主辦「器官捐贈 大愛無疆」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近300名器官受贈者及其家人出席,向捐贈者及醫護人員致謝。

◆香港移植學會昨日舉辦「器官捐贈 大愛無疆」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方小姐在會上憶述爸爸突然離世的悲痛經歷。她的爸爸在某日清晨5時許被發現呼吸有異樣無反應,隨即送往急症室,醫生發現他頸部兩條主動脈塞了,便即時進行逾3小時的通血管手術,再將他送往深切治療部。無奈,方爸爸最終未能搶救成功,翌日下午不幸離世。

得知爸爸是腦幹死亡,方小姐當時便想到可否捐出他的器官救助其他人,「爸爸生前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他很樂於助人,就連在街邊看到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婆婆也會上前攙扶她過馬路。爸爸走得太突然,雖然沒留下什麼話,但我知道他一定會同意將器官捐贈。」

女兒:好像多了5個家人

經與家人商議後,方小姐決定將爸爸的全部器官捐出,最終爸爸捐贈的肝臟、兩個腎臟及兩個眼角膜,讓5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生命得以延續。方小姐說:「雖然失去了爸爸,但同時我也會覺得,我好像多了5個家人。」

◆方小姐(左)分享捐贈父親器官情況。(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她亦坦言,要讓剛離世的家人在短時間內做出器官捐贈的決定是非常艱難的,但她希望如果其他人遇上同樣的情況,能考慮讓離世的家人遺愛人間。

受疫情影響,令本已難度大的器官移植更難上加難。出席感恩大會的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的醫生魏振威表示,在疫情期間,進行移植手術的病人受感染的幾率會更大,故手術亦更為慎重。曾在深切治療部工作的護士鄧婉儀則提到,讓離世病人的家屬同意捐贈其器官是一件非常需要溝通的事,而疫下受多種社交距離限制,難以與離世病人的家屬面對面溝通,也是導致器官捐贈數量有所下降的原因。

在生命與死亡交界的衝突中,不停奔波的醫護人員,就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連接者。鄧婉儀說,因為移植手術的關係,有時需工作至凌晨兩三點,節假日上班也是日常,但醫護人員亦樂見其成。

疫後器官捐贈率或提升

據悉,目前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有35萬名登記者,雖然數字看似不算少,但仍供不應求,有較大提升空間。根據醫管局的器官捐贈數據,去年腎臟、肝臟及肺部捐贈數量較前一年下跌。腎臟方面,去年遺體及活體捐贈者合共捐贈56個,惟目前輪候冊上卻有2,451人;肝臟方面則去年合共捐贈29個,輪候人數卻有66人。

香港移植學會會長馬錦文表示,過去3年器官捐贈數字下降,但相信疫情過後是提升器官捐贈率的好時機。

盧寵茂冀跨境器官捐贈恒常化

患有急性心臟衰竭的4個月大女嬰芷希,去年12月接受一名深圳腦幹死亡兒童捐出的心臟,成為本香港首宗移植內地器官的個案。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內地器官移植技術已達國際水平,能與香港接軌,期望香港與內地跨境器官捐贈可以恒常化,幫助更多病人。

盧寵茂昨日出席「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致辭時,特別提到三個感恩,分別致予香港移植學會、醫護人員、捐贈者及其家人。他說,除了器官捐贈的受惠者要感恩,其實整個社會都要感恩,每個器官都救助一個生命,是「生命的相贈」,幫病人也幫助一個家庭。

◆盧寵茂期望香港與內地跨境器官捐贈可以恒常化。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他指出,芷希換心個案是兩地跨境移植器官一個好例子,「芷希的父母沒有放棄,在困難下獲得國家協助,太多人需要感恩。」

他說,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充分體現兩地共同以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則和信念,證明兩地同胞血濃於水。

盧寵茂早前訪京期間曾拜訪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與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商討有否更好合作機制,以期做到器官跨境捐贈恒常化。他表示,內地在推動器官捐贈方面進展很快,亦有個別的案例,就如今次芷希的心臟情況,有時捐贈出來的器官未必有適合的移植病人。「香港本身都有這個情況,我們曾試過有AB型肝臟捐贈到台灣,事後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藉着芷希的個案作為突破點,將這個如此好的工作做到恒常化。」

正考慮第二層分配機制

他表示,香港與內地有各自的器官分配機制,現正考慮的是第二層分配機制,即當一方器官移植的輪候系統中,有捐出的器官配對不到本地輪候系統,就可啟動該機制跨境捐贈到另一方。被問及有否落實時間表時,他表示希望盡快做到,醫管局已和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討論整個機制,「器官捐贈是爭分奪秒,一旦有一位器官捐贈者出現時,電腦系統的配對、之後如何能夠通知另一方和其後如何做到跨境運送的安排等,都需要時間把細節寫好。」

換心者 會和您一起活下去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從前我性格急躁,但自從換心以後,就像是重新再活一次,且懂得不再事事執着和計較,更珍惜身邊的一切的人和事,享受和家人、朋友一起相處的時間!」現年53歲的徐嘉樂是一名心臟移植受贈者,他於2015年發病,更曾因血管堵塞引致大面積心肌壞死而導致心臟衰竭。由於當時沒有合適的心臟,故在2016年初裝上左心室輔助儀。惟2018年又出現心瓣倒流,情況惡劣,只有心臟移植才有續命機會。他前後等了4次,才等到捐贈者合適的心臟,生命始得以延續。

◆徐嘉樂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徐嘉樂於昨日分享時指,由發病到成功移植差不多4年,感激一名素昧平生的捐贈者,就是因為他及其家人的大愛,才令自己有再生的機會,亦令他的家庭得以重生。他想對已逝的捐贈者說:「我會好好和您一起活下去,好好地感受這世間的精彩、溫暖和所有的一切,更要向您說聲多謝。」

他亦不忘感謝捐贈者的家人,因為多得他們才可成就捐贈者的遺願。他說:「我有千言萬語,化成一句就是:感恩!感謝!」

他還指從前自己性格急躁,但自從換心之後,就像是重新再活一次,不再像從前般緊張地生活,「懂得不再事事執着和計較,更珍惜身邊的一切的人和事,享受與家人朋友一起相處的時間,希望自己永遠保持這份豁達和自在。」 

換肝者 不辜負捐贈者大愛

「因為一直等不到合適肝臟,我曾打定輸數,開始準備自己的後事。」現年60歲的肝臟移植受贈者林來德,曾因肝臟出現原發性膽管炎而導致衰竭,他早於二十多年前便發現患上該病,當時他才年僅三十多歲。由於早期病徵並不明顯,直到2019年情況惡化,林來德開始完全沒有胃口,面部眼部全部變黃、全身無力軟弱,暴瘦逾20磅,最瘦的時候只有百餘磅。

◆林來德 (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由於林來德的家人中並無合適的捐肝者,且當時等待換肝概率非常渺茫,更被醫生告知只有兩個月的壽命。作為家中頂樑柱的他,十分擔憂自己的家人無人照顧,只能在接受現實後,於2020年中開始準備自己的身後事,包括安排自己的工作予人接替、戶口加名及交代他人照顧長輩等。

慶幸兩個月過去,死神並未帶走林來德。其後,他更在2021年獲幸運女神的眷顧,於輪候足足兩年後等到換肝重獲新生。對於捐贈者,他很想「說一萬句感激和多謝」。他說:「你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最慷慨的人,因為你們將最寶貴的器官捐贈給不知名的受贈者,讓他們獲得重生。」

林來德重獲新生之後,他的人生觀更加積極,對家人更為珍惜,並指會將更多時間留給家人。他更每天親自下廚,好好生活,希望不會辜負捐贈者的大愛。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