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事實上,發展文化產業在國家「十三五」規劃時已經提出,而且也有《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等多個規劃綱要先後提出。所以,發展文化產業早已是國家發展大局的一部分。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說出真實的香港好故事,讓世界看到香港的光芒」,於是社會各界都紛紛提出有關的方案。制定一個方案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種就是「順勢而行」。何謂「順勢而行」?那就是跟隨大方向去走,從中找出一個「順勢而為」的點,並且能夠好好利用已積累的優勢與實力去推動。

隨着西九文化區內的戲曲中心、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設施在過去三年陸續開幕,加上西九高鐵站近日又重新啟動,西九文化區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樞紐之勢已經合流並完成。故此,以目前香港擁有的資源和優勢,以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為支點說好「香港故事」是最合理的方案。

文藝設施須更新優化與時俱進

回顧香港文化發展的歷史,在1960年代以前,政府是抱持着「消極不干預政策」發展文化,所以在那年頭以前,香港基本沒有太多文化設施。1962年,香港大會堂啟用,市政局才開始參與一些文藝活動的主辦和贊助。但是,那都是小打小鬧。

直至1970年代中後期,政府才有明確的指引,而且有了清晰的文化藝術發展定位——「作為統籌者和催化者、所需基本設施的供應者和推動者」。於是,大量的職業化藝術表演團體(例如香港管弦樂團、中英劇團等)和博物館(例如香港藝術館、香港博物館等)相繼成立。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引擎正式啟動。

從那時候開始,大批大型文化設施陸續建成,像伊利沙伯體育館、香港(紅磡)體育館、高山劇場、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等都是那時期建成的設施。然而,這些設施從建成至今都已有四十年時間,而市民大眾的需求也在這四十年間有着急劇的變化。再者,文化的定義實在太廣泛,涉及太多層面,像流行文化等,更是「與時並進」。因此,政府在利用這些已有的設施的同時,也必須思考一下如何更新、優化甚至改變其原有的功能,做到配合時宜。

根據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的一份題為《人文薈萃,日新又新》的諮詢文件指出,委員會的文化願景是「要鼓勵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文化藝術的認識和參與;豐富整體社會的文化內涵;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共同價值觀;建立香港人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自信和自豪」,可見文化的使命,不只是陶冶性情,更與價值觀的培養有着密切的關係。

政府發展硬件民間主導發展

既然文化藝術如此重要,那麼政府應該如何來推動?誠然,文化藝術發展政策不同於其他民生政策,政府的介入程度必須恰到好處。介入太多就會變成「日常公事」;反之,介入太少則不能推動民間發展。所以,必須是拿捏好力度,掌握一個原則:就是由政府主導,提供硬件配套,然後由民間團體作為主導者去推動。

政府的過度介入,很容易造成相關項目的發展變成一式一樣,而且更有可能是當完成招標籌備後,那文化藝術熱潮便已經過了。但是,這並不是叫政府不要作為,相反,政府在硬性建設上,需要加大力度,正如前文所說,除了新建設施外,也要優化、更新原有設施。同時,政府也應該通過不同的途徑,提供充足的誘因和支持,使民間文藝團體可以積極參與,並盡展所長。舉個例說,政府可以邀請職業文藝團體一同合作,推動一些主流的文藝項目。與此同時,也可推出一些基金供較小型的文藝團體申請,支持一些相對非主流的藝術項目。

近來,「搶人才」成為了疫後時代的潮語。的確,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也需要大量人才。目前,香港正欠缺兩種人才:第一,是文博藝術界的專業人才;第二,是專門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的人才。就前者而言,香港文物修復師的數量仍然追不上博物館的建成。另外,從事相關文化管理、藝術管理的從業者在過去疫情停頓中有不少轉了行。而這些問題,在未來多項文化藝術設施接續啟用後,將會更趨嚴重。

「搶人才」「育人才」同樣刻不容緩

至於文化藝術教育的專業人才,香港目前也是頗為短缺。眾所周知,作為博物館教育與正規教育是互相配合的,並且也是重要的親子教育活動。家長可以在周末期間,帶同孩子一同參觀博物館,除了可以增加親子關係外,更可以做到潛移默化,收到非正式教育的效果。然而,就目前而言,這還是一個新興的工種,專門人手還是不太充裕。

根據月前一份報章報道指出,「300博物館職位待填補」,這無疑就說明了問題已經呈現。必須注意的是,這個數字並沒有計算與其相關的職位,而且隨着博物館未來的陸續啟用,短缺數字將會越來越嚴重。因此,除了要「搶人才」外,我們也要想法子培育人才,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絕對有條件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國際形勢複雜的今天,講好自身的故事是刻不容緩的事。無論在國家層面,還是特區層面,我們都必須好好利用目下的資源。相對較為形而上的文化藝術,正好提供了一個契機、一個緩衝區,讓意見不同的持份者放下現實,交交心。可幸的是,香港近年積極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無論文化藝術政策,還是投入程度也遠超以往。筆者期望,香港在不久的將來能成為真正「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