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胡曉峰教授(左)向主持麥景榕介紹中醫藥發展史。 作者供圖

陳復生

在北京攝製電視特輯《一帶一路醫藥行》的時候,我們專程探訪了孕育出不少中醫藥學者、專家的殿堂級學院——中國科學院,更参觀了院內著名的中國醫史博物館。這所全國唯一用上「中國」作字頭的中醫藥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82年,館內展出的都是重要醫藥文物,由原始社會至近代共600多件套,非常珍貴。

館藏還有知名的醫學圖書、御製稿本、書畫拓片、陶瓷玉器等3,000多件重要文物,展現了整個中國醫藥學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訪問了博物館館長胡曉峰教授,他同時是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是一位研究中醫藥發展史的專家。

中醫藥在早期的絲綢之路已有發展,胡曉峰教授邊帶主持麥景榕參觀邊解說:「有關『一帶一路』方面,我們有些文物也是能夠體現出來的,例如唐代鑒真和尚幾次東渡,由於風浪的原因,幾次也沒成功,最後經過不斷努力,終於到達日本,在前後多年渡海過程中,雖然他的眼睛也瞎了,但他到日本後,不僅傳入了一些佛經的內容,還帶去許多醫藥的知識和一些中藥,現在還保留在日本的寺廟中。」

根據胡教授所說,唐代已向外傳遞了很多醫藥的知識,同時亦帶回一些醫藥的實物,至今仍保存着。而在明朝,也可以看到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除了文化交流,還帶來西方的醫藥知識——我們觀看明朝的《補遺雷公炮製便覽》,其中1,000多幅彩圖都是關於中藥,圖中繪畫不少當時的「胡人」,也就是現今的外國人。

胡教授介紹館內的一本明朝彩色印刷的中藥書,其中有多種外來藥物,他說:「你們看這個彩圖畫了許多『胡人』,就是外國人——他們在幹嘛呢?有的是在製藥,就是研製藥品,有的是採藥,有的還在賣藥!」這本中藥書的彩圖豐富生動,我們還看到好些「胡人」背着藥、牽着馬的,就是來賣藥、進行藥材交流的。誠如胡教授說:「這些實際就是『一帶一路』,通過文獻,通過物品,是一個實證。說明我們醫藥的交流,對各國互相交流是有歷史的,是通過這些實物而獲得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