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剛 立法會議員

1月28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展望新一年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計劃,當中廣東在今年安排的不少重點項目與大灣區融合發展息息相關。廣東致力爭先領先,香港也必須在創新科研發展中爭取主動。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培育發展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毫無疑問將是香港最能發揮其獨特優勢的強項。香港要發掘當中機遇,積極融入灣區建設,增強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互聯互通,為香港的發展創造更寬廣的空間和機遇,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作出貢獻。

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透露,2023年廣東全省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530個,年度計劃完成投資1萬億元人民幣。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會上發表講話,要求全省「在比較中奮進、在奮進中趕超、在趕超中突破,讓廣東高質量發展在萬馬奔騰當中做到一馬當先、力爭步步領先。」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創新科技發展方面,廣州、深圳毫無疑問已經成了春江水暖的先知鴨。當然,屬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的廣州、深圳會願意攜手香港共同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但這絕對不意味着廣深兩地會原地踏步等待香港迎頭趕上。

香港須具緊迫意識使命意識

國家「十四五」規劃及中共二十大高瞻遠矚地擘畫了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戰略目標。大灣區建設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最佳切入點,也是香港特區更加有效發揮「兩制」優勢的最佳落腳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對接國家戰略,增強發展動能,並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全方位推動推進灣區協作融合發展。

廣東致力爭先領先,香港必須具有緊迫意識、使命意識,放下身段,牢牢抓住機遇,在創新科研發展中爭取主動,用香港的研發優勢引領大灣區的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用創新科技實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融合。

首先,香港要深化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科技合作。香港擁有國際頂尖地位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是唯一具有躋身世界前列大學,並具有科技自主創新基礎研究優勢的城市。在QS全球大學2021年排名前50名中,中國共有8所大學上榜,其中香港就佔了4所。不過,長久以來香港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將具優勢的創新基礎研究能力轉化為生產力,而大灣區強大密集的製造群,恰恰為香港的創新科研落地生根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特區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支援本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落地,形成有效完整的學研產商產業鏈,使產業鏈邁上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讓香港的科研和創新產業能夠走上新台階。

香港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與特區政府長年累月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有直接關係。目前,已經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建立了72家科研機構,承擔1,128項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來自香港高校的基礎研究突破已經在深圳孕育了大疆無人機、商湯科技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企業。香港作為基礎研究的上游鏈條,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地區則作為產業鏈的下游,已經初步形成了科技創新學研產商的創新科技產業鏈優勢。在鞏固發展現有優勢的前提下,香港應盡量把優勢擴大到更多產業群,形成創新科技產業的合力,帶動香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產業轉型升級。

創科產業發展成功的根本因素,包括人才、市場、資金、政策。香港在涉及競爭力、營商環境、聯通性等多項國際評估中長期名列世界前茅,長期被列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是大灣區城市群中唯一一個具有對全球開放、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條件。在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高質量開放中,香港在大灣區中仍處於領跑地位,是引領大灣區建立全面開放經濟新體系的規則高地。中國式現代化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符合大多數國家與地區社會實際的國際規則與標準。中央一再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其實質就是要推動打造符合中國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適用於全球更多國家與地區的規則與標準,擺脫過往單一的歐美標準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桎梏。在這方面,香港完全可以利用特區普通法系獲得全球絕大多數國家與地區認可的法治優勢,制定推廣適用於全球電子商務的中國標準與規則。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壯大實力

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助力國家發展,必須配合國家「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必須配合「一帶一路」藍圖,在參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進一步壯大香港的創新科技實力,聯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創新科研力量,實現互利共贏,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集群,並借助香港國際自由港的商貿中心地位,將創新科技產業向帶路沿線輻射發展。預料人口基數龐大、地域廣袤的亞太地區,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潛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