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香港30日起就取消確診者隔離令,社區隔離設施如何盤活將會成為下一個話題。香港在去年年初疫情第五波高峰期,在中央支援下興建了數以萬計的隔離床位,分布各區。但隨着疫情應對策略的轉變,如何用好這些隔離床位曾被各方討論。

有人建議將之轉為簡約公屋、過渡屋,安排一些居住在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人入住。但相關建議一直未得到落實。

或許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的智慧。內地的疫情應對措施也在去年年底改變,各地的方艙醫院也一下子變得沒人住。山東省濟南市的一處方艙,就已經轉變為「濟南高技能人才公寓」,讓一些異地到來的人才可以拎包入住。內地的評論認為,方艙變身人才公寓體現「城市智慧」,既避免了資源浪費,又解決引進人才住宿的困難,可謂一舉兩得。有網友認為這是物盡其用的好方法。至於去年遍布內地的核酸小屋,有的城市變身「發熱診療站」的,還有變身「健康驛站」的。

隔離資源如何再利用?這體現了城市管理智慧。有的城市已經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將方艙改造成城市中欠缺的,但有的城市卻遲遲沒有行動,只是將其「閑」置下去,客觀上卻是造成了資源浪費。

香港長期缺地,同時我們也面臨引進人才、引進外勞等話題。但為何我們的很多珍貴資源卻一直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不能盤活呢?這更多是施政思維上的局限。無論是將這些隔離床位作為過渡屋,還是人才、外勞的臨時居住點,都總比空置為好,期待特區政府儘快行動起來。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