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良 立法會議員

牙齒健康對維持個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至關重要。世界衞生組織對牙齒健康訂立「8020」的標準,即是80歲的老人應該擁有至少20顆好牙,能夠正常咀嚼食物,這個標準已成為世界各地推行口腔政策的指引。目前衞生署轄下的牙科門診中心,「街症」服務一位難求,每月只有約4,000個名額,很多市民為了拿到一個籌號看牙,要通宵排隊,其中還有不少長者,見到都心痛。再加上「街症」只處理緊急止痛和脫牙,且每次都只能脫牙一隻,服務十分有限。

公營牙科服務資源緊絀,根源在於牙醫人手短缺。根據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資料,本港現時有2,700多名牙醫,即是每1萬人平均只有3.7名牙醫,比例遠低於中國內地及新加坡等地。儘管當局提到會增加大學教資會牙科課程培訓學額,但由於培訓牙醫需時6年,此乃長期方案,本地培訓牙醫的供應量在短期內無法滿足到大量公眾的看牙需求。因此,全面檢視同完善本港牙科服務制度及人力資源配套的措施,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我認為要從人力和資金兩方面入手解決公營牙科服務不足的問題。

在牙科醫療服務中,牙齒衞生員、牙科治療師和牙科手術助理員三類牙醫助護猶如牙醫「左右手」,充當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治療前後乃至手術過程有着重要影響。相較於培訓牙醫,培訓牙齒衞生員等牙醫助護的過程並不複雜且需時較短,不過現時他們同樣面臨人手斷層,這個現象需得到重視及跟進。短期來講,政府應發揮這類牙醫助護的重要作用,積極培訓牙醫助護以紓緩牙醫人手不足壓力。

政府內300多個牙醫編制中,有近50個空缺。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會開闢新途徑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牙醫。政府去年開放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根據醫管局的最新數字,暫時只有5人初步合格。中長期來看,這個安排延伸至牙醫,並為此訂立人數指標,每年引入一定數量的非本地牙醫,能夠有效紓緩牙醫人手短缺。

再談到資金方面,鑒於公營牙科服務的輪候時間冗長,而私家牙科花費昂貴,我建議採取公私營合作模式,由政府採購一定數量的私營牙科服務予合資格、有需要的人士是最快的解決方法,當局不應該對此有所保留。

現時不同年齡組別中,以長者的牙科護理情況最為嚴重。即使每位合資格長者每年享有2,500元醫療券,金額只足夠做簡單牙科檢查。長者往往有諸多牙齒問題,要有進一步的跟進,醫療券遠遠不夠用。我認為,當局未來可研究設有家庭或個人入息審查的牙科護理券計劃,並將計劃對象擴大至其他弱勢社群和殘障人士等,以共同付款形式向私營機構購買相關牙科服務,為符合資格的人士提供牙齒健康保障,以免有經濟需要的人士因無法負擔私家牙醫昂貴的費用而失去治療機會。

面對公營牙科服務不足這一「頑疾」,政府要拿出「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決心和毅力,多管齊下提升牙科服務,並做好預防教育,保障市民牙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