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僧人練武圖。 作者供圖

黃仲鳴

近月來,與三名學生四出尋武訪藝,得晤武林人士不少;更看了不少有關書籍,真是長知識了。不過,有武師說:「可惜呀!有很多拳種都已消失了。」又有說:「剩下來的,或已支離破碎,不完整了。」

如此喟嘆,應了我向來的論調,方今中華武術,不是「逝去的武林」,而是「萎縮的武林」。

據云,南方拳種的形成,確受到北方武術的影響,歷代以來,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遷徙,第一次是兩晉時期,北方人輾轉移到福建;第二次是唐末時期,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兵五千人及大批眷屬遷至泉州、福州;聲勢浩大的一次是兩宋之際,軍民超過百萬,移居福建和廣東。由於南遷者大多是軍人,把北方武術帶來;到了明代,武術已有完整的拳械套路。

《佛山武術史略》引〈小知錄〉說:「使拳之家,曰趙家拳、南拳、西拳、溫家鈎掛拳、張飛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觀音拳;又有眠張短打破法、九內紅大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據統計,近代傳入廣東佛山的拳種有:

(一)清代傳入的有洪拳、蔡李佛拳、詠春拳。

(二)民國傳入的有南家拳、太極拳、鷹爪拳、螳螂拳、六合八法拳、周家拳。

(三)1949年後傳入的有龍形拳、白眉拳。

紛紜拳種,在閩廣一帶興起;佛山是武術之鄉,自是得風氣之先。然而,至今留下的拳種還有多少?什麼是「霸王拳」?什麼是「張飛神拳」?

由這源流看來,粵港的技擊小說、電影,多屬洪拳、太極拳、詠春拳。拳種的萎縮是無可避免的。但在熱戰的時代,要創新,要弄一套「黯然銷魂掌」出來,幾乎已無可能。有論者說:「這是時代文化的特徵,也是『用近廢退』的緣故。」要「用」,就有所「進」;沒有「用」,就「退」,就「廢」,道理很簡單。在我們訪問的各派師父,對這見解都無異議。

其實,中國的武術未能更上層樓,直至頂層,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見端倪。說話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將俞大猷帶兵南征,路過河南,久慕少林寺武術,於是特地前往拜訪。看了武僧表演後,萬分失望,說:「此寺以劍技(即棍法)而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他的意思是說,少林僧人為了追求少林拳的表演效果,脫離了技擊的真諦;而真正的拳術就此丟失。據稱,明代的少林拳套路約有480套之多;到了民國時期,已經退化到不足300餘套;到了當下,世人常練的也不過60套左右。

少林拳種如是,其他拳類想必也是如此。像峨嵋刺、戟、狼牙棒等一些稀有的冷兵器,最後只能作為歷史遺物走進博物館。

傳統武術是歷代祖先傳下來的血汗成果,剩下的拳種、武器能得以再保持下來,能一直傳承下去,難矣,作為子孫的,豈能忽視哉!

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