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于暘
魏思孝

今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魏思孝的《王能好》和周于暘的《馬孔多在下雨》,二者雙雙入選了第五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總決選TOP5名單。

魏思孝描繪植根於廣闊中國大地農村的生民,周于暘則用奇思妙想征服讀者。他們是專職作家,也是「小鎮青年」,他們的書寫看似不同,卻分別以「鄉村三部曲」和豐沛的想像力,匯聚於「現實」的焦點。

魏思孝說,35歲終於寫出一部還算拿得出手的小說。周于暘則覺得小眾意味着安靜,沒那麼嘈雜。作為八零九零後,他們用思考回應時代的宿命,也以行動踐行自己的思考。那麼,他們是如何走上文學之路,並在上面生根發芽的呢?◆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被許子東說「寫得真好」的魏思孝最新長篇小說《王能好》得到第五屆寶珀文學獎多位評委的高度認可,法學教授羅翔更是直言不諱地說:「在這本書上,我看到了一個放大的閏土,一個放大的阿Q,進而我也看到了我自己。」林白和王德威表示,《王能好》的題材植根於現實,同時在語言上兼有非常精緻的敘事特徵。

作為本屆文學獎最年輕的入圍者,文學新生力量周于暘首部小說集《馬孔多在下雨》得到了王德威教授的傾力推薦:「他的作品既展現了對於當代城鄉人際關係的改變,同時又灌注了淡淡的所謂奇幻的特殊的色彩,這裏面實際上是大有可為的。」

同樣都是小鎮青年、同樣都是專職作家,魏思孝與周于暘一起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聊了聊關於文學的激情、寫作的初心。

寫作可以解決基本生活

談起自己的寫作初衷,魏思孝與周于暘非常相似,都是覺得自己成績不太好,幹別的覺得不太行,就選擇了寫作這條路,而且兩人都很篤定:只要認認真真寫下去,總能寫出東西來,也能通過寫作解決自己的基本生活。

魏思孝的寫作「啟蒙導師」是新概念作文,他出生於農村,從小到大沒有讀書環境,也沒什麼書。正式閱讀是從高中開始,那時候新概念群體流行,感覺他們的寫作非常貼合自己青春期那種懵懂的感覺,而那些作者提到的書,他也會去學校的閱覽室找來看。而真正的「入門導師」則是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魏思孝2007年畢業以後只短暫幹過一段時間教輔書的編校,便辭職以「寫作」為生,「寫作不用上班,可以自己掌握時間,而且還能通過寫作解決自己的基本生活。」

周于暘上學成績也不太好,尤其是數學特別差,高中三年基本沒有及格過,「當時就覺得有點學不下去了。我一尋思,認認真真上三年學未必能考上什麼好學校,但認認真真寫三年小說,說不定能寫出什麼好東西來。」就這樣,周于暘高中三年基本沒怎麼學習,就去寫小說了,「說白了,就是學不下去,另外找點出路」。

寫作是「無中生有」

雖同樣都是小鎮青年,但小鎮於兩位作家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對於魏思孝而言,小鎮與鄉村就是他的寫作支點。從《小鎮憂鬱青年的十八種死法》到《餘事勿取》與《都是人民群眾》,素材都取材於他所熟悉的鄉鎮生活。

魏思孝在寫作時並不會事先想到要表達什麼意義,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覺得有意思。關於《王能好》,魏思孝剛開始是想寫一個鄉鎮上的勞務市場,借助這個勞務市場把整個鄉村城鎮串聯起來,但是後來他的表哥去世了,突然他就想為表哥寫點什麼,因為他本身是有突出特點的一個人物。「本來第一稿還列了提綱,但逐漸就偏離了。」寫着寫着,王能好也不是主要人物了,而是變成裏面的一個人物線條,作為一個引子,帶出了整個鄉鎮上不同的各式各樣的人物。

儘管小說人物有原型,但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然而由於魏思孝的寫作過於「真實」,給讀者一種「非虛構」的感覺。魏思孝覺得真實感和信念感是一個作家必須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你要讓人感覺到特別真實,但你又不是按照現實照搬的。」

周于暘雖然也生於小鎮長於小鎮,但他的寫作卻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無關。「小鎮青年嘛,大家生活的沒有什麼動靜,好像鄰里之間也沒有那麼多問題,不會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整個鎮上十幾年來一直就是那個樣子,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周于暘在寫作時更喜歡「天馬行空」。「小說最大的意義就是它可以虛構,虛構就意味着其實你可以幹任何事情。既然可以幹任何事情,那麼就一不做二不休,就做得絕一點,更誇張一點。」《馬孔多在下雨》由10個短篇組成,故事裏的主角多帶有奇幻色彩:造了永動機的「外星人」,見過宇宙飛船的小男孩,從棺材裏逃生的孩子,去尋找世外桃源的族長,坐在塔吊上眺望城市的司機,修建「馬孔多」迷宮的富商……林林總總的人物穿行在文本中,展露着怪誕的現實與過去。

運用虛構的想像力的時候,就是周于暘寫作比較快樂的時候。他說,如果我是一個荒島上的人,我會覺得造出一架汽車比我刻出一尊石像更讓我興奮。「我希望能無中生有、閉門造車。現在人們管它叫魔幻現實,對我來說就是發揮想像力的途徑。」

搞文學是小眾事件

儘管魏思孝與周于暘年齡一個是八零後,一個是九零後,但兩個人的寫作年齡都是十年。對兩位而言,搞文學是小眾事件,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離,也是面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

魏思孝說,剛開始寫作就是表達一下自己,那時候二十出頭,覺得自己很重要,要抒發自己的生活感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知道。那時候只要文章發表就會開心。但是結婚生子之後,用稿費養家餬口還是有點勉強。「我經常有個印象深刻的畫面,我騎着電動車到鎮上的郵局看有沒有稿費單。沒有稿費單就會灰頭土臉地回來,一會兒要考慮孩子奶粉的問題,一會兒要考慮是不是寫作不行了,是不是要找份工作。那幾年特別焦慮這個事情,身邊的人也會覺得寫作是不務正業,他們會覺得你寫作是逃避生活。」

魏思孝調侃道,寫了十來年,《王能好》可能是唯一一本沒讓出版社賠錢的。而沒有養家餬口壓力的周于暘最大的壓力是:「新寫的小說沒有上一篇小說好,會有自己好像快不行了的壓力。」

對於周于暘而言,雖然寫作是小眾的事情,相對而言掙錢不多,競爭壓力小一點,但他也會有同齡人壓力,尤其是平時在家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壓力,「所有人都在上班,就我一個人不上班。周末大家還一起玩,周一的時候突然只剩下我一個人了,起床之後就會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會反問自己,人是真的可以不上班的嗎?」在26歲的年紀居然不用上班了,周于暘有時候會覺得恐怖:「我覺得可能人的骨子裏還是有一種需要去勞動的基因,有需要上班的基因在,你就要跟這個天性去抗爭,我現在就是在抗爭的過程。最近還是比較充實的,基本都在趕稿,那種壓力就沒有來煩我。」

周于暘

1996年生於江蘇蘇州,曾獲第十九屆、第二十一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小說曾發表於《長江文藝》、《青年文學》、《雨花》、《萌芽》等期刊,被《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轉載。小說集《馬孔多在下雨》入圍第五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總決選TOP5名單之一,是最年輕的入圍者。

魏思孝

1986年生於山東淄博,出版有《小鎮憂鬱青年的十八種死法》等多部作品,近年完成「鄉村三部曲」——《餘事勿取》、《都是人民群眾》、《王能好》,其中,《王能好》入圍第五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總決選TOP5名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