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宜發

最近訪問了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劉英傑,很想憑着他的經驗跟聽眾們分享在這3年疫情底下,怎樣可以不讓自己跌進情緒病的問題。他說:「其實這3年真的很特別,很大挑戰,疫情當然令我們在不同層面感到壓力,第一件事是害怕自己會不會中招?疫情從最初到現在有不同的階段的恐懼,有人會回想當年沙士的疫情跟現在差不多。最初害怕沒有口罩、沒有廁紙、檢測包也不夠……到需不需要接種疫苗,甚至乎會被捉去強檢,其實這些都會令到我們經歷很多恐懼。由第一波到現在疫情上上落落,太多未知數,再加上我們的資訊非常發達,每天都會知道有幾多人受到感染,幾多人死亡,令到人好大壓迫感,亦擔心大的事會發生,所以這幾年很多因應而來的情緒困擾出現,包括焦慮症、抑鬱症、驚恐症天天出現。讓我引用兩個數字。今年初世衞做出一個研究報告,在疫情感染率很高的國家與地區,患上抑鬱病增加27巴仙,焦慮症比平時多了25巴仙。」

另外,劉醫生在去年自己的基金會找來了一萬名人士做問卷調查,有一半訪問者都受到精神困擾,無論在工作或求學上都有很大壓力,便看得出很多問題出現。病徵方面,很多時情緒病的源頭就是正常反應,例如:我會不會中招?或親人中招會不會有危險?便會有很多恐懼,或者有同事中招了,我們會不會被捉去強檢。劉醫生說:「焦慮時候我們會不安,會想起一些負面的東西,甚至乎不集中,身體又有不同反應,如睡不着、手震、出汗等等也是焦慮的反應,這些焦慮累積去到某個程度便會成為焦慮症。」

情緒病現在已正式名叫常見精神疾病,失眠是最初頭出現的病徵,就好像自己最初有驚恐症的時候,也是經常失眠。劉醫生也詳細分析驚恐症的成因。驚恐的特點是有很多災難的思想,當你很緊張的時候便會跌進漩渦,身體會有個警鐘機制用來逃走,當你遇到意外的時候會很快作出反應,全身的精力便會發出來,心跳便會很快,但其實沒有危險之下,身體還是會有這種反應出現,然後換氣過度,發現二氧化碳會下跌,含氧量反而100巴仙,繼而便會麻痹及頭暈。很多時這些朋友當知道自己身體有這些反應的時候,便會去急症室求醫,但還未等到醫生見時,其實整個驚恐症發作期已經過了。

所以很想在這裏跟讀者分享,其實這些都是自己想得太多,但實際上不是自己身體上有問題。當大家清楚知道這一點之後,這種反應希望之後不會再出現,未來日子疫情會變成怎樣,我們唯有選用不同方式放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