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覲見中國皇帝(莫卧兒君主)掛氈的誤會。作者供圖

余似心

中國雖是文明古國,但舊時交通不發達消息互不相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知是模糊的,這也是正常不過。中國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今日的社會、習性和發展都是由過往的經驗而來,縱使現代交通發達,已發展國家的人民從未踏足亞洲的仍然為數不少,要不同文不同種的人去明白我們,實在是夏蟲語冰,只能靠時間和溝通去改變。從藝術交流中,我們明白到誤解從何而來,也知從何而解。

正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列支敦士登王室的藏品展「藝苑尋珍」,在眾多珍藏中有一張大型掛氈,是來自約1715年的柏林,題為「覲見中國皇帝(莫卧兒君主系列)」。據說當時流行中國風,設計師只在曾到亞洲遊歷者出版的書籍尋找靈感。今次參觀藏品展的香港人都為掛氈上的中國皇帝摸不着頭腦,他盤腿坐在連皇座的石階上,留八字鬍子,頭髮盤上,沒穿龍袍,四周無龍柱鳳樑,怎和中國拉上關係?還是明眼人清醒:「莫卧兒是印度皇帝,混亂了!」大家明白過來。也慶幸今次能看到此掛氈,明白古代歐洲人的誤解。說實話中國人看到藍眼金髮也分不了是來自歐洲何國。

這讓我想起比利時漫畫家Hergé ,原名Georges Remi(1907-1983年)的《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書中的主人翁丁丁以記者身份到世界各地探訪,經歷了許多驚險有趣的事。在那個年代交通不發達,大家就看這書去環遊世界,這漫畫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極受歡迎。可是作者大都沒有去過這些國家,只憑別人口述、找資訊、幻想而成。當中的講中國的《藍蓮花》(Le Lotus Bleu,1936年)形容中國人當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騎鴕鳥,就露出破綻了。

藝術珍貴的地方是讓不同民族透過藝術品去互相認識,各地更多的文化藝術交流,了解的便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