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呆呆
這些日,粵地幾個城市疫情緊張,省城廣州動輒出現近萬宗新增病例,令人不敢隨意出門,生怕一不小心就跨進了高風險區,又要提心吊膽去驗核酸以自證清白。
這樣一來,就連「為食」的我也忍不住「口痕」,和朋友步行到小區外的腸粉店去吃一碟腸粉成了一趟奢侈的「遠遊」。
吃腸粉的時候接到在澳洲的女兒打來的電話。掛斷電話,還是掛住女兒,便和朋友說我們正在吃的腸粉亦是女兒愛吃的,朋友馬上表示同情:那她要等回到中國才吃得成了。我笑着告訴朋友,不用等回到中國,女兒早就在澳洲折騰着學會自己做腸粉了,除了腸粉,但凡她愛吃的中國飯菜,她自己都能像模像樣地做出來滿足自己的思鄉之情。朋友更是加了一聲嘆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應該是她小時候沒被照顧好,所以現在才這麼「強」。
朋友說的話我是不贊同的,因為,她認為的我對自己女兒的「沒照顧好」,恰恰是我以為的「好」。
我對女兒的確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照顧」,除卻正常的課本知識的學習,在她才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讓她自己動手穿衣吃飯,自己能做的事情全都自己去做,學着自己「照顧」自己。待到再大一點,連簡單的飯菜也學會做了。早早地帶她出去旅行開拓眼界,旅行過程中的一切事務都讓她參與處理,上了中學,不管是內地還是國外的長途旅行,一切都由她全程安排。於是,無論是做事的原理抑或是做人的道理,女兒便在她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一點一滴地體會和學會了。而在這些「不被照顧」的過程中,女兒認為她需要照顧我,又去學了跆拳道,才上大學不久就已是黑帶,用她自己的話說,她不單能保護自己,亦能夠保護我。
正是由於對女兒的「不照顧」,當很多孩子被父母殷殷「照顧」成「媽寶」的時候,我反倒被女兒照顧成了「寶媽」。因此,無論女兒近在身邊,還是遠在國外,我都會因為她的獨立,她的能照顧自己的能力而放心。
我的閨蜜燕婷亦是如此。
燕婷的女兒愛美麗與我的女兒年紀相仿,由於燕婷本身堅強獨立,不喜歡嬌生慣養的「蛋白質女生」,對自己的女兒亦是同樣的「不照顧」,早早地讓愛美麗去讀寄宿學校,從中學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多數父母對孩子是「言傳」,燕婷對女兒則全是「身教」,愛美麗在燕婷的「身教」之下從嬌弱的「乖乖女」逐漸成長為一個朋友們口中的「女漢子」,她可以長髮飄飄、衣袂翻飛地去做電影的女主角,可以背着照相機獨自面對黑夜,面對偏僻,只為拍出一張自己喜歡的攝影作品,亦可以毅然放棄高薪的工作,孤身一人飛去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然後,在異國他鄉,讓自己的廚藝自然而然地更上一層樓……
我和朋友說起「不被照顧」的女兒們的時候是驕傲的,因為,我的女兒在畢業後因為喜歡澳洲安靜而簡單的生活,通過自己的努力獲當地政府之邀得到了澳洲的永居權,而愛美麗,也即將在新年來臨之際飛回中國舉辦她的新書簽售會。我們大抵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此,我們對孩子該授之以漁的時候,當然不要只給她一條魚,抑或更多的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