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電影《藍衣戰士》(Soldier Blue),以1864年南北內戰期間,聯邦軍在今天科羅拉多州一次屠殺原住民慘案為藍本,時空卻改到1877年,並且有反越戰的寓意在。男主角是政府軍士兵,女主角則與將要被屠戮殆盡的「印第安」部落生活了兩年。

電影最後高潮是正規軍向小部落發動毀滅性攻擊,殺光成年戰士後入村對婦女先姦後殺。男主角嘗試阻止同袍向手無寸鐵的婦孺開火,失敗被捕。女主角則帶領上百婦孺逃亡,躲到一處隱蔽小山谷,眾人屏息靜氣,不敢發出任何聲音。鏡頭一轉,一名藍衣戰士在谷頂現身,發現漏網之魚便極度興奮,先高聲歡呼狂號,然後擎槍向天發了數響,向同袍示意發現「敵」蹤。接下來便是最後屠殺。戲末,男女主角都以叛國罪被拘捕,連同五六個原住民婦孺「死剩種」一起被帶走。

在電影院看這片時,諒來大量血腥場面都被刪剪掉。最令筆者大感意外的鏡頭,卻是部落首領戰死的一剎!這位酋長穿上傳統戰服,是小部落最稱驍勇善戰的壯士,本以為會有一番惡鬥。豈料他騎着駿馬衝向敵陣,立馬就中彈墮馬身亡!真可說是不堪一擊,這是武器威力懸殊的強烈對比。

筆者當年正在上中學,一部電影無非是過眼雲煙,既沒有聯想到小時候「牛仔紅番誰忠誰奸」的天真一問;也沒有花精神時間去多點了解歐洲殖民者剝削屠戮亞非美三大洲的殘酷史實。畢竟那時有許多事情要做、有許多東西要學。電影從來都是上佳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工具,類似這部《藍衣戰士》的創作,當然也有個別美國人「良心發現」的因素在,或許借古諷今來反對越戰才是首要目的呢。

我們這一代二十世紀下半葉在香港長大的中國小孩,成長歷程中看過不少英美製作的電影電視,再加上學校所學,長期或多或少受洗腦教材潛移默化,倒是無可避免。小時候,書本上常說香港在1841年「開埠」,這可是站在英國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者的立場說話了。

印象中的「集體洗腦」還有許多當年香港人普遍具有的奇怪想法。回歸前英國人佔領了香港官方民間絕大部分的要津,自筆者稍稍懂事到步入中年,身邊總有人因為洋人上司稍為表現出一些「親民」行為,就大有可能稱譽這洋人有「民主作風」!「民主」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又有誰要認真去管呢?

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之前,中國政府早就不承認香港和澳門是「殖民地」,理由是「殖民地是遭受外國統治管轄而喪失主權的國家……香港及澳門本身並非主權國家,而是被英國和葡萄牙所佔領的中國領土」。我們這許多代在香港受教育的中國小孩怎會明白當中的細微凹凸處?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信焉!今天回頭去看,方才明白前人當國主治之不容易。到了實際談判時,英方提出清廷「割讓」香港的3條條約「有效論」,中方則直斥為「不平等條約」。涉及國家民族的權益,當真要字字皆爭,步步不讓。若有給洗了腦而不自覺,「如是者身危」! 「回歸前洗腦教育」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