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30度的溫度下,面對好不容易「騙」進籠子的雪豹,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王大軍慢慢靠近。「眼看牠一邊呲牙吼叫,一邊拿爪子往前伸威脅我,最後牠的爪子已經拿起來了,然後突然『咣』一聲躺地下,開始像貓一樣洗臉。」看到這樣的情景,王大軍不禁樂了起來,「雪山之王」也是很容易溝通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大軍博士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研究雪豹已有一年多時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張仕珍 攝)

從事野生動物研究30年來,王大軍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已然深入骨髓。從一開始研究大熊貓到後來研究黑熊、棕熊,再到如今研究祁連山的雪豹,王大軍說,對於一個物種的了解,無疑需要長時間的付出。「曾經有一隻熊貓,我們連續跟蹤了11年,看着牠產第一個崽、第二個崽,一直到第6個崽,然後又看到牠的小崽長大成為父母。」

對於雪豹的研究亦是如此。早在2006年左右,王大軍便在三江源地區開啟了自己對雪豹最初的研究。2021年初,王大軍剛從國外訪學歸來,便受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之邀,參與到雪豹的監測研究工作。經過一番仔細考察後,他最終將研究重心放在了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西部片區。「別看這裏看起來像荒漠,生物多樣性卻非常高,這裏的雪豹密度更是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王大軍博士團隊研究雪豹麻醉計劃,從而為雪豹佩戴監測頸圈。(受訪者供圖)

在王大軍看來,捕捉雪豹的過程就像是在和雪豹「玩遊戲」,鬥智又鬥勇。「聰明的雪豹會想方設法不被捕捉,而我們則要千方百計把牠們騙進裝置。最終,我們能捕捉到的都是一些『老幼婦孺』。」他告訴記者,貓科動物大多傾向於自己捕食,不會輕易就被食物誘餌所吸引。

王大軍團隊在野外通過電子設備查看雪豹行跡。(受訪者供圖)

此外,將雪豹關進籠子裏也並不意味着成功。「後續我們還要對牠們進行專業的麻醉,給牠們戴上無線電頸圈,最終將牠們安全地放歸野外。」將雪豹放歸野外之後,王大軍團隊的工作才邁出了第一步。「我們還要不斷地看牠們的衛星定位數據,確保牠們都活得很好,且能夠正常捕獵生活。」王大軍說,之後,佩戴項圈的雪豹便能源源不斷地為科研人員提供其生活數據了。

雪豹的毛色在岩石堆中是極好的保護色。(受訪者供圖)

王大軍告訴記者,在研究雪豹的過程中,由於雪豹的花紋顏色跟山體非常接近,因此大部分時間研究人員是看不到雪豹的。「但我相信牠看到了我們,且一直在觀察我們。」在王大軍看來,研究野生動物,更多的是需要人和動物的相互了解。「牠也知道你不會傷害牠,這樣你的出現就不會成為影響牠生活的一個因素。」

被監測的雪豹放歸自然後依然生活自如。(受訪者供圖)

採訪過程中,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王大軍說的最多的詞就是「享受」。「幹了30年,我就覺得幹這個是最有意思的。」王大軍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如今整個中國對於生態保護都有越來越強的意識,而要最終把保護做下來,未來需要既照顧到野生動物長期的生存,還要照顧到當地的人。

王大軍博士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勘察雪豹監測地點。(受訪者供圖)

記者:張仕珍

拍攝:張仕珍

剪輯:銳雯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