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綜合報道)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對此表示歡迎和感謝,強調「這是振奮人心的喜訊,極具歷史性意義」。李家超並已委派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負責跨局協調及宣傳教育工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負責具體選拔工作。

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日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後續飛行任務需要,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於近期啟動。本次共選拔12至14名預備航天員,包括航天駕駛員7至8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共5至6名,其中,載荷專家2名左右。航天駕駛員在陸海空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在從事航空航天工程及相關領域專業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中選拔,載荷專家在從事空間科學研究及應用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選拔。

◆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資料圖片

此次預備航天員選拔,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一組織實施,預計1年半左右完成,並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

勉港生認識國家航天碩果

對此,李家超表示,在香港市民共賀國慶佳節的時刻,國家向香港特區送上這份禮物,「喜上加喜,充分體現國家對香港的關愛、支持和信任」。今次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在香港特區選拔載荷專家,令香港人有機會實現航天夢,貢獻國家。特區政府必定會全力協助和配合國家的選拔工作。

他表示,國家在港選拔載荷專家,標誌着國家鼓勵和歡迎香港同胞在國家發展中作出貢獻,標誌着國家對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亦標誌着國家對香港青年發展的關心。今次的選拔亦是更認識國家的教育機會。特區政府鼓勵全港學生以至社會各界藉此良機多加認識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的豐碩成果,增強國家意識和國民身份認同。

「天地對話」社會反應熱烈

黃偉綸昨日傍晚會見傳媒時表示感到開心和振𡚒,亦讓港人有機會親身在太空進行科研,為國家的載人航天工程作出貢獻。他表示,國家載人航天發展已有30年,不斷創先河,在多個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香港能參與其中,體現到國家對香港的關愛,對科技界的重視,以及對特區政府的支持,感到無比榮幸。他強調將會全力配合有關選拔工作。

◆特區政府昨日就中央政府宣布首次開放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會見傳媒。圖為黃偉綸(右二)、孫東(左二)、麥德偉(左一)和政府新聞處處長陳偉偉(右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他又指,香港在基礎科研工作上,近年有不錯的發展,不少學者專家備受國家及世界肯定,為國家提供支持。加上部分年輕人對航天事業興趣濃厚,現在有可實現夢想、貢獻國家機會。他還提到,去年9月,香港科研人員和一批學生,獲邀與天宮太空站的三位航天員實時通話,當時社會反應熱烈,活動啟發學生對航天的興趣,希望年輕人繼續努力,在不久將來實現航天夢。

出席同一場合的孫東表示,一直以來,不少香港的年輕人,都擁有一個航天夢,亦有不少民間團體為青少年提供航天教育。如今,航天不再只是夢想,亦是香港再工業化的重要產業。為支持香港航天科技的發展,政府過去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支持各科技範疇的研究及發展,提供研究經費,鼓勵本地大學的學者,進行高質素的研究。相信未來香港的航天科技,將令香港成為引領大灣區,以至世界的國際創科中心。

至少博士學位 經驗最少3年

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麥德偉指出,招募期為本月6日至27日進行,申請人必須為30至45歲、香港永久居民的中國公民,男性須162至175厘米高,女性則介乎160至175厘米高。而進一步的選拔安排,就交由內地部門負責。香港方面初步會向11間本地大學、政府五間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局、數碼港和科學園的科研機構或企業進行招募,再由醫管局負責檢查體格,而經其他機構報名,特區政府也會考慮。

麥德偉表示,申請人需體格非常好,身體健康,不能有過敏體質,沒有影響飛行服務的飛行病史和家族病史。至於專業要求,則至少為相關領域博士學位,專業領域經驗不少於3年。黃偉綸補充指,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的中國公民。

政府新聞處處長陳偉偉表示,特區政府會聯同不同團體舉辦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動,加深市民的認識及興趣。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亦會鼓勵學校、青年及地區團體舉辦及參與這些活動。

國家航天專家與港交流回顧

2003年

中國航天員楊利偉連同25位國家科學家和航天專家來港訪問

2013年

王亞平在「神十」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香港學生可透過直播收看

2021年6月

「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在港舉行,由國家各個航天項目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組成的「宇宙級天團」,到香港多所大學及中學進行講座

2021年6月

「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在香港會展舉行,展出多項國家航天相關展品,包括由「嫦娥五號」帶返的月球土壤

2021年9月

「時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話天宮活動在香港會展舉行,三名在軌工作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與香港青年學生們「天地對話」

2021年12月

太空課堂再次開講,並以「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培僑書院獲選為香港分課堂

2022年1月

「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舉行,香港分會場設於香港大學陸佑堂。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近六百名青年學子展開互動交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整理)

港學者參與國家航天任務概況

2013年 理大科研團隊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邀請參與「嫦娥三號」探月任務。容啟亮團隊與研究院共同研製出「相機指向系統」,而吳波的團隊則專注研究探測器着陸點的三維地形測繪計算模型及分析技術。

2017年 國家首艘自行研製無人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升空,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團隊獲選進行當中的「空間微重力環境下CKIP-1對成骨細胞分化的影響」研究,為有份參與是次太空科學實驗任務的唯一港校。

2018年 「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為國家締造歷史,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當中理大應用地形及地貌特徵及分析技術,協助為探測器選取着陸點,並利用「相機指向系統」拍攝月球影像。

2020年 理大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為「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該系統在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降落月球後,自動在月球表面收集月壤並把樣本封裝。

2021年 理大科研團隊為「天問一號」任務研發出「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用以拍攝火星影像,並利用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技術以識別可能的着陸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整理)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