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嫦娥五號採集的部分月壤曾到香港展覽,吸引大批市民和學生參觀。 作者供圖
◆ 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右)和吳波教授(左)的團隊均為國家火星探測任務作貢獻。 作者供圖

「嫦娥」奔月、「天問」探火、「天宮」築夢……中國航天事業近年迎來一個又一個突破,一班香港的科研工作者也一直為國家太空探索項目出力。

早在2013年的「嫦娥三號」、2019年「嫦娥四號」升空的時候,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和團隊,就參與過運用在這兩個探測器上的探月科學儀器開發。「相機指向機構系統」是當時的研究成果,在太空拍攝到的月球高清圖片,便是出自這個港產儀器。

有了成功先例,容啟亮團隊順利獲得為「嫦娥五號」開發採樣儀器的機會。2020年底,「嫦娥五號」成功登月,負責月球表面採集土壤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正是容啟亮團隊的港產科研成果,將大約兩公斤的月球土壤封裝帶回地球。

「嫦娥五號」探月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達成了國家在太空探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除了協助國家探月任務,容啟亮團隊又研發了「火星相機」(全稱「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在「天問一號」2021年探索火星時發揮重要作用。

為國家探索火星任務作出貢獻的科研人員,還有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所帶領的團隊。他們通過對火星全球的分析和評估,選出3個着陸區供「天問一號」選擇。最終,「天問一號」成功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

香港高等院校多次參與國家重要航天任務,充分顯示香港科研實力雄厚。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國家也期望香港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提出要支持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內地和香港開展創新及科技合作。

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嘯曾表示,科技部已經形成共識,在制定研究規劃或項目資格申報時,會主動想到香港,想到香港科研人員的參與。這無疑將為香港的科研人員帶來更多機會。

在香港回歸25年間,除了航天領域,香港各行各業都善用國家優勢和國際視野,發揮靈活精神,積極推動創新。想了解更多,敬請關注團結香港基金旗下「當代中國」多媒體平台推出的《香港新活力》資訊短片。

作者:郭立新

簡介:以獨特視角展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勢和人情事物,帶領讀者全新感受當代中國。http://www.ourchinastory.com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