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   朱熹①

半畝方塘一鑑開②,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③?為有源頭活水來④。

註釋

① 朱熹:字元晦,世稱「朱子」,宋代著名理學家。

② 鑑:即鏡子。

③ 渠:即「它」,第三人稱代詞。那,通「哪」,怎麼。如許:這樣。

④ 為(粵:胃wai6):因為。

語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如鏡子般展開,天的光亮和雲的影子在水面徘徊。

若問這水怎會如此清澈呢?那是因為源頭有長流不斷的活水輸送而來。

賞析

本詩是朱熹最有名的詩作之一,最能反映朱熹「寓理於詩」的詩風,理趣與文采交互輝映,相得益彰,尤其適合在學的青少年仔細吟詠,以求在閱讀與學習上得到深刻啟示。

本詩的寫作手法有兩大特色,一是設題高明,二是設喻巧妙。若讀者單看詩題,不讀正文,大概會預期作者高談闊論,講述自身對閱讀的體會和反思;要是讀者把詩題略過,直取正文閱讀,大概會認為本詩主旨為吟詠半畝塘,大抵很少人能深諳其喻意。

一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詩題,一首深有寓意的詩篇,深入淺出,讓讀者在淺白的字句和形象的比喻中,恍悟深刻的道理,意味深長、雋永耐讀。

詩人把書本比喻為像鏡子般的半畝池塘。詩中指出,書本雖然體積有限,但容量巨大,能收攝天光雲影般瞬息變化的世間萬象;而我們須像池塘般,不斷補充活水,創新思維——新知識、新方法、新觀念等。這便是作者的讀書心得。

一代大儒朱熹,對儒家思想的領悟非常深刻。他時常教人以聖賢作榜樣,對好學的美德終生奉行,矢志不渝。這與現今社會倡導「自我增值」與「終身學習」是一致的,我們應當以朱子為榜樣。

然而,單憑好學的心態並不足夠,還要有恰當的讀書方法。如詩中所說,因為源頭有「活水」來,方塘才可保持常「清」。現今資訊發達,書籍、媒體、網絡,充斥着各式各樣的資訊,當中時有真假難辨、對錯難分的內容。因此切忌只聽自己想聽的,只看自己想看的,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態度,但接收了不同的信息後,必須慎思明辨,然後身體力行,這才是學習的不二法門。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