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今日(6月6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援港、援滬醫療隊凱旋歡迎儀式暨工作匯報會。參與支援香港和上海兩地抗疫的醫療隊成員分享「逆行」馳援的故事。廣中醫一附院共派出16名醫護人員支援香港抗疫,隊員稱在港抗疫經歷難忘,香港患者內地醫護的感謝,以及和港方同行照顧救治百歲老人的經歷都讓隊員記憶猶新。他們形容這次和港方醫護人員合作的經歷是「愉快和默契」的。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儀式歡迎援港、援滬醫療隊隊員凱旋而歸。(受訪者供圖)

「此次援港抗疫抗疫成功,是內地與香港醫護人員並肩作戰的結果,充分發揮了中西醫融合的治療優勢,實行了歷史性的突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港醫療隊領隊詹少鋒表示,援港抗疫有力提振了香港市民抗擊疫情、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一項項實際行動,一個個感人事跡,充分體現內地與香港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

廣中醫一附院援港醫療隊成員劉燕燕表示,作為護理醫護人員,在亞博館主要從事老年病人的基礎護理:喂餐、換尿片、壓瘡傷口換藥、扶坐扶走防跌倒,測生命體徵等。「亞博館收治的患者平均受命在80歲以上,百歲老人屢見不鮮,並且伴隨眾多基礎疾病。我們的工作雖然基礎,但專業性極強。」

廣中醫一附院援港醫療隊成員分享援港期間難忘經歷。(受訪者供圖)

粵港醫護合作無間 香港患者一聲聲感謝讓援港醫護難忘

援港期間,醫療隊員以香港醫管局「榮譽員工」的身份,全力配合特區政府開展新冠患者救治工作。「與香港同行合作的感受,可以用愉快和默契來形容。」劉燕燕說, 香港醫護的港式粵語讓他們感到親切,有點像TVB劇集拍攝現場。期間,兩地醫護共同收拾整齊標識清晰的儲物櫃,共同維護的準備齊全有序的更衣室,雙方始終默默地配合和相互理解。

內地援港醫療隊成員譚芹在援港期間擔任所在片區護士長,在45天的援港日子中,她負責一個區域的護理管理工作。「在亞博館,與患者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感到安慰。」譚芹回憶稱:「我還記得進館第一天,在下班的路上,有一名患者對我們說:『謝謝你們能來!』」她還記得照顧的第一位百歲老人,在住院期間,反覆對內地醫護說的一句話是:「在這裏,你們一定要開心!」譚芹表示,援港期間有很多觸動的故事,作為醫護人員,她衷心為一個個患者能夠順利出院而開心。

廣中醫一附院援滬醫療隊成員分享在上海抗疫的經歷。援滬期間,光是旋開試管瓶的動作,隊員每小時就要重複1000次。即使手磨破起水泡,隊員第二天貼上創可貼繼續幹。(受訪者供圖)

除了援港醫療隊外,廣中醫一附院的援滬醫療隊成員也分享了在上海馳援的感受。廣中醫一附院援滬醫療隊成員、來自檢驗科的何偉業回憶稱,援滬當天下午,醫療隊就趕到疫情嚴重的浦東新區中科潤達實驗室執行任務。擔任擴增區的檢測組長的他,帶領該班次平均每人發出報告超過5000份。

後來醫療隊轉戰浦東華大火眼實驗室,何偉業作為檢測小組的質量組長和手動加樣倉倉內組長。「手工加樣,需要把樣本管蓋旋開再擰緊,手持移液器快速取樣加樣,每一次旋轉、按壓都不容出錯,這樣的動作,每小時重複1000次。手磨破起水泡,第二天貼上創可貼繼續幹;手指磨起繭,就換個受力點繼續擰。」何偉業說,為了支援上海抗疫,即使手臂酸痛,肌肉勞損,隊員們都沒有因為這點小傷抱怨過,更從無懈怠過。「我們貼着鎮痛膏、塗着扶他林繼續戰鬥。」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援港、援滬醫療隊成員今日分享在香港和上海馳援期間的難忘經歷。(受訪者供圖)

43天的援滬檢測工作,廣東援滬醫療隊共完成核酸檢測975萬管,累計4523萬人次,在人數不到援滬檢測總人數10%的情況下,檢測量占援滬總檢測量25%以上,是當之無愧的援滬王牌軍和核心力量。何偉業感言,作為援滬醫療隊的一員,這次經歷雖然歷經艱辛,但這段援滬抗疫的經歷讓他們畢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