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 資深國際評論員

美國總統拜登5月20日至23日對韓國和日本進行了首次訪問,這也是他上任近一年半來的首次亞洲之行,地區和國際輿論對此高度關注,不少評論認為拜登的亞洲之行冒險、大膽、放肆。儘管拜登一路上施放了不少煙幕彈,喋喋不休地唱着所謂維護地區和平、安全、穩定及促進地區經濟科技發展、保障供應鏈的高調,但究其目的,拜登亞洲之行的實質,就是煽動對抗、製造分裂、挑動冷戰、破壞地區互利共贏合作大局。

雖然美國媒體輿論大肆渲染拜登亞洲之行的成果,突出美國與印太地區盟國和「朋友圈」的價值理念一致與深化擴大合作的共識,然而實際上矛盾分歧明顯存在,拜登首次亞洲之行的真實成果有限。

美三張牌動機險惡操弄狡猾

毋庸置疑,拜登的亞洲之行是經過了長時間密謀策劃和多方面運作鋪墊的。拜登自稱為國際戰略與外交高手,美國試圖在印太地區下一盤戰略大棋,進行一場戰略較量乃至決戰。其動機是險惡的,其操弄是狡猾的,其言行是卑劣的。也因此可以預料,其後果將是十分嚴重和危險的。

透過拜登亞洲之行的迷霧,可以看出美國當局主要在打三張牌。

一是打底牌。美國試圖進一步強力推進以軍事、安全和地緣政治為主的印太戰略,並企圖借美國在俄烏衝突發生後聯合美西方盟國一致對付俄羅斯的某些得手「經驗」加緊威迫利誘,包括強化美日印澳「四國機制」,企圖在印太地區複製北約「亞洲版」,深化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同盟體系,重點拉攏日本等國充當其急先鋒和馬前卒。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拜登在東京的記者會上,再次突破中美關係「紅線」,公然宣稱如果台灣有事,美國將進行軍事干預,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二是打新牌。美國在推進印太戰略老牌的同時,將該戰略進一步延伸到經濟、貿易、科技和產業、供應鏈、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拜登在其亞洲之行最後一站東京正式宣布啟動其去年10月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該框架將所謂的公平貿易、彈性供應鏈、基礎設施與氣候變化、稅收與反腐敗列為「四大支柱」,美國作為發起國,首批東盟7國以及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列為發起國。這13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和約佔全球4成。

美另起爐灶盟友亦顧忌擔憂

美國試圖在地緣政治、軍事和安全之外,力爭印太地區的主導國地位,對抗業已全面簽署並已正式啟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宣稱,IPEF的重點是「圍繞印度—太平洋經濟體的進一步整合,以數字經濟等新領域為重點,制定標準和規則,並致力於確保安全和有彈性的供應鏈」。

三是打拉攏安撫牌。最近韓國、菲律賓和澳大利亞三國因大選而政權更迭,美國既有喜悅,也有擔憂。拜登利用此次亞洲之行,與三國新領導人直接接觸,既是摸底,也進行誘導鼓動。拜登還特意選擇韓國作為其亞洲之行的首站,而在四天亞洲之行中將近三天的時間投入在韓國。韓國戰略地位重要敏感,且在半導體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尖端高科技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拜登在拉進與韓國新政府關係的同時,親自出面與韓國六大核心高科技企業的首腦們接觸,鼓動他們到美國投資設廠,允諾予以特別支持。美國還高調宣布與韓國結成經濟安全戰略同盟。

雖然拜登費盡心機,費盡口舌,但無論是其所訪的日韓兩國還是印太地區其他國家,也無論是這些國家當局還是社會輿論,對於美國的戰略意圖和赤裸裸地針對他國的拉幫結派及其後果,多少都不無顧忌和擔憂。地區國家更在乎的是安全、穩定和發展,而不是冷戰思維的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