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珏

剛剛過去的周末,我參加了「紫荊花開——跨媒體音樂演出」的錄製,香港即將迎來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的一系列慶祝活動高潮。回首我的人生道路,回歸前一年1996年來到香港定居,在這裏結婚生女,傳藝育人,與回歸後的香港一起發展成熟,不禁感嘆與香江結緣的神奇。

在香港的很多合作,都是與新朋友結緣,又再次相逢合作。比如這次錄製演出的香港中樂團,早在2005年我們就已經展開合作,當時我演奏小提琴,中樂團音樂家郭雅志吹奏薩克斯風,和大樂隊共同演奏了流行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這首樂曲改編是非常有趣的,把流行樂曲和正經樂隊結合,既有西樂的小提琴和薩克斯風合奏,又把中樂的大樂隊引入進來,可以說體現了香港中西融合,又獨具個性的文化特色。樂曲的編曲家就是香港傑出的本地音樂家梅廣釗先生。把中樂和西樂結合,取得成功的香港作曲家更早的還有顧嘉煇先生,他的《鐵血丹心》、《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作品膾炙人口、無人不知。梅廣釗先生在融合中西,結合流行與經典之間又做了新的探索和發展。

有了這些的結緣,我也對與中樂團的合作有了濃厚的興趣。此後與香港中樂團多次合作,包括2008年「香港奧運火炬傳送」開幕典禮,2010年「俠骨柔情顧嘉煇名曲精選」,2012年《紅樓夢》音樂會。很高興的是,這次又能和梅廣釗、香港中樂團共同合作演出,特別為一首描寫香港的新曲首演擔任小提琴獨奏。我想,這真的就是緣分,文化藝術界的合作離不開新朋舊友,跨界創新。

說到緣分,這就是中國傳統的說法,「人生何處不相逢」早在宋代,已經在晏殊、歐陽修等詩人的作品中出現,大家熟悉的明代吳承恩《西遊記》中也有「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的詩句。中國人的文化,珍惜相逢的緣分,實質講的也是人情味。

從我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感受,香港也是一個非常重視人情味的社會。講情重義、多元共融、扶持弱勢群體,這都是香港精神的核心價值。這種社會內在的張力,當遭遇困難時就會體現出韌性。比如香港在疫情中,民間社會的同心捐助,守望相助,志願者不畏風險、無私投入,體現的正是香港社會長期以來濃厚的人情味。重視人情味的社會,增強了香港應對未來多變挑戰的內在能量。

從文化藝術方面來講,更需要這種人情味,因為只有這樣的創作才能更貼近百姓,打動人心。從我的經驗來說,創作演出的過程也需要藝術同行、不同界別朋友的合作創新,而文化藝術相逢相知,也以這種緣分成為同享共創的機遇。而且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僅只是文化藝術界的努力,也需要更多觀眾的參與,更需要社會各界內在能量的投入。比如香港現有的演出場地,對於很多演出者還是有限的。而香港許多大學、商場、私人機構也都有一些具備專業水平的演出場地,但就較少開放給外面的演出者。未來特區政府在統籌全港的文化演藝資源時,是否能出台一些政策,鼓勵社會力量提供資源給演出者,讓香港的文化藝術資源都能夠連接起來。當大家都願意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資源共享,相互扶持,成全他人,真正體現出人情味,我們離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目標就會愈來愈近。畢竟「人生何處不相逢」,踏出合作的第一步,往往是打開新天地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