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陽秋表示,現時擬定合約需要由專業法律人員負責,若能利用人工智能審核合約細節,甚至是擬定全新合同,將大大提升法律人員的工作效率。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港科大夥內地機構開發程式 用家答幾個問題即搞掂

僱傭合同、離婚協議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需要由法律人員撰寫、審核,過程嚴謹卻繁瑣。為了提升草擬法律文件的效率,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宋陽秋領導的團隊與內地機構合作,利用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等技術開發自動生成合同、檢查合約條款的系統,未來用家有望只需回答幾道基本問題,即可取得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大大提升律師的工作效率。◆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

宋陽秋及團隊近日獲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基金首輪「內地與香港聯合資助計劃」資助87萬元,進行「面向多元糾紛化解的智能法律助理關鍵技術研究」,並與香港調解仲裁中心有限公司及中國人民大學等合作,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

宋陽秋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介紹,合同的種類繁多,例如僱傭合同、離婚協議、服務協議、營銷協議、代理協議等,而不同行業和領域所要求的協議細節亦大不相同。現時擬定合約需要由專業法律人員負責,若能利用人工智能審核合約細節、甚至是擬定全新的合同,將大大提升法律人員的工作效率,「假如用戶寫了合約的草稿,我們的機器人可以處理,看看哪些條款不嚴謹、於某國某地是否合規,甚至可以為用戶推薦合適的條款。」此外,用戶可回答要求薪金、假期需求等基本問題,讓機器合成條款語句,生成全新的僱傭合同。

「所謂的法律機器人、法律律師,本質就是如何理解、生成自然的語言,繼而形成合約文本,或合同文本。」宋陽秋表示,當中涉及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系統透過約3萬份、共數十種類型的合同樣本進行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掌握生成語言、預測、判斷的能力;系統也會通過「知識圖譜」技術,將文本內容結構化,抽取出文本內的人、公司、實體、各持份者的關係等信息,從而加強機器的「可解釋性」,讓人理解為何機器會推薦特定條款和作出有關決策。

模型可「失憶」 防私隱外洩

宋陽秋指,整個系統的研發需要關注隱私保護、公平性等方面,「你傳給我一份合同,裏面可能會有私隱訊息,不僅要讓模型不能『記得』敏感資訊,更要防止外人通過『反向工程』,從模型中拿到信息。」至於公平性的問題,他以僱傭合同為例,機器不能因為訓練數據的偏頗,而導致在推薦條款過程中產生性別或年齡歧視。

團隊正透過「聯邦學習」技術處理私隱問題,「機器學習過程只會牽涉模型,而不涉及私隱數據」;並利用不同方式消除訓練數據的偏好,未來希望系統能將處理合同的時間壓縮在一兩分鐘內,大大節省法律人員的工作程序。惟宋陽秋強調,系統能自動生成、審核具有法律效用的合同固然是理想狀態,但法律始終是門專業的工作,最終仍要靠律師把關。他透露指,團隊計劃在今年7月邀請香港及內地律師試用有關技術,並按照實際情況加以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