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時事評論員

拜登亞洲行重點之一,是推銷IPEF(印太經濟框架)。在拜登政府眼裏,IPEF更加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更可以有效抗衡中國影響力。IPEF本質就是「印太戰略」在經濟領域的延伸,旨在補齊「印太戰略」缺乏經濟支撐的短板。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就曾明確表示,IPEF包括協調出口管制,以限制向中國出口「敏感產品」。美國貿易代表戴琦更是公開宣稱,這個框架就是「獨立於中國的安排」,對中國的排他及針對性可見一斑。

拉攏盟友圖繞開WTO重新洗牌

IPEF包括四大板塊:一是公平和有彈性貿易;二是供應鏈彈性;三是清潔能源、脫碳和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稅收和反腐敗。不得不說,這四大板塊無不是瞄準了中國,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新經濟等高精尖領域構築一個封閉、對抗性的供應鏈體系,以尋求中國以外的供應鏈替代方。

不同於傳統的自貿協定,IPEF是商議經濟議題的平台,重在制定一系列貿易規則,更像是繞開WTO重新洗牌的美版WTO,由囊括不同議題的多個貿易規則模塊組成,參與國無需加入所有模塊,但必須同意所加入模塊的所有條件,而這些模塊設定條件都是由美國人擬定並頒布實施,也就是美版的WTO遊戲規則全部由美國人親自制訂,「美國優先」必然是其中的硬核。由此,在IPEF機制上,拜登政府傾向於更多採用磋商等非正式的執行機制,而繞開被廣泛使用的類似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為了拉攏盟友紛紛加入IPEF,美國為IPEF貼上的標籤是「適應21世紀要求的多邊夥伴關係」。但這些所謂的「夥伴」都是有嚴格限定的,即是否「支持美國價值觀和規則」,其本質就是要搞反華的「小圈子」、搞封閉排他「俱樂部」。如今,在拜登政府的鼓譟和力邀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菲律賓、泰國等國將成為首批成員,但印尼、印度等國則對參與IPEF持保留意見。

美不願提供「市場准入」為硬傷

針對美國人一手打造的IPEF,韓國總統尹錫悅辦公室將IPEF形容為「供應鏈同盟」,IPEF追求的是建立合作的平台與機制,希望外界不要反應過度,並強調即使韓國加入IPEF,未來仍會與中國進一步擴大經濟合作,「絕不是想疏遠中國」。但這或許只是韓國的單純想法,美國不希望產業鏈,尤其是高科技產業鏈與中國還有任何瓜葛,美國要的就是產業鏈「去中國化」。

毫無疑問,IPEF是披着經濟外衣的政治架構,也是以此展現美國落實「印太戰略」的堅定決心。但IPEF不可避免面臨不少挑戰,其核心難題在於美國難以為相關國家提供「市場准入」的現實利益,只希望單純利用貿易規則撬開其他國家市場。比如,日本希望向美國提供更多機電產品,東南亞、南亞的發展中國家期待向美國出口農產品、製造業產品等,而這些產品勢必會讓美國人視為傾銷,有損美國國內的就業和製造業。因此,由於拜登政府不願在「市場准入」問題上為印太地區國家提供更多實際利益,IPEF也就無法替代CPTPP。但與此同時,拜登政府試圖在IPEF框架下制定包括人工智能及5G等新興技術方面的框架和標準,以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堂而皇之輕鬆佔領其他盟國市場,而不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奪得市場,這必然也會降低其他國家科技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面對IPEF帶來的巨大衝擊和挑戰,中國要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戰略藐視是指,中國龐大國內市場、「一帶一路」倡議成果和已經完備的產業鏈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取代的,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戰術上重視是指,中國需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強化市場准入機制,善用現有的RCEP等國際經貿協定不斷增強中國自身的經濟競爭力和吸引力,這樣才能有效應對美國不斷發難帶來的大國地緣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