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上,不少青少年受家庭關係、學業壓力及發展前景等因素困擾,產生情緒及心理負擔,疫下難有人陪伴,加劇精神健康問題。根據啟勵扶青會最新公布的《疫下青少年精神健康狀況》問卷調查結果,有逾半受訪者均表示有心理壓力,9%更表示極有壓力,惟只有34%受訪者願意主動求助。有見及此,香港大學和六間非牟利機構聯手推行「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打造新型青少年專屬療愈空間「平行心間」,為12至24歲青少年提供情緒支援,在快節奏的喧囂城市裏放空及「充電」,重新發現自我。

多元心靈活動助青少年緩解情緒困擾

現時全港共有8間「平行心間」,其中位於荔枝角站的服務處由香港小童群益會負責。「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計劃主任楊穎笙日前接受點新聞訪問時表示,中心主要負責三項服務,包括「身心靈」興趣活動、治療性小組以及一對一特別個案服務,循序漸進地幫助有情緒困擾的青少年。

「我們不會一上來就給年青人提供治療性小組,這會讓年青人認為自己是否生病了,從而產生抗拒情緒,不願與他人溝通。」楊穎笙舉例,曾有一位年青人來中心使用設施,一開始他只願坐在角落做自己的事,但社工留意到年青人開始出現哭泣、情緒低落等狀況時,就會主動和他聊天,與年青人建立聯繫,嘗試尋找能幫助年青人的方法。等年青人有心理準備後,再按社工評估,進一步提供「認識自我」的治療性小組,通過與四至五位同齡人分享交流,主動開口傾談心事,達到紓解情緒的效果。「當年青人們共同面對困難,發現原來並非只有自己有這樣的問題時,他們就會願意主動交流,踏出第一步」。

青少年參與設計造「家」 滿足心靈所需

「平行心間」室內配備電子及桌上遊戲、樂器、廚房,健身器材等受年青人喜愛的物品,酷似派對房間。問到為何如此設計室內,「仁人學社」資深創新顧問及設計策略負責人陳廷臻表示,「平行心間」的室內設計邀請了幾十位年青人共同參與設計,希望從年青人角度出發,切合他們生活所需。

陳廷臻續指,與傳統青少年中心不同,「平行心間」將小童與青少年分隔開,為青少年真正打造幽靜友好空間。「很多青少年中心都設計讓年青人與小童共用空間,但當青少年因心理問題見完社工,需求平靜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因為有很多小童,令空間較吵,他們便難以平復心情,達不到紓解治療效果。」他說,在過程中發現青少年較喜歡設計做功課的環境,因為這個年齡段幾乎都是學生身份,他們想滿足家人及自身在學業上的期望。因此,讓青少年參與設計,除了可以與他們的生活接軌,也能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

學生阿禧:這裏願意傾聽我所需 實現我夢想

「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使用者、應屆DSE考生阿禧熱愛製作手工,曾在校內加入手作義工小組,參與「平行心間」的空間設計,後來再經朋友推薦,開始主動參加「平行心間」的活動。他坦言,自己鮮有情緒方面問題,但家裏的空間狹小,隔音效果較差,他在房間裏經常難以集中精神學習及製作手工。「疫情下,留在家的時間變多了,就容易和父母因瑣事爭執和吵架,而我不想讓這種事發生,因此非常渴望有個安靜的空間,這裏就是一個好地方。」

阿禧表示,「平行心間」提供很多手工活動以及機會讓他嘗試,室內靠窗「鳥巢」座椅便是由他和小組成員設計。他指,設計初衷是想打造能讓他獨自在狹小空間內「放空」,不想受外界打擾時休息的座椅。當看見自己的座椅從設計圖到實物,再到擺在他面前,他覺得很感動,笑言:「想到所有我想做的、能做的都在這成真,就像實現了我的夢想。」

楊穎笙表示,疫下不能出門,青少年在遇到問題時,不能與人面對面溝通或外出解壓,無形中將他們的情緒放大,造成心理負擔。「在進行這個計劃時,許多社工都與我分享,陪伴是一個很重要的行動,多花費時間,給予耐心陪伴青少年,見證他們成長的過程,這個時間我認為是需要的。」

責任編輯: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