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吳傑莊博士(資料圖片)

文/吳傑莊

香港特區新一屆政府的架構重組已定出具體方案,政策局數目將由現時的13個增至15個,同時,按新一任行政長官當選人李家超的建議,在原有的3名司長以外,增設3個副司長,以加強特區政府頂層架構。無疑,擴大問責團隊有利吸引更多優秀管治人才加入政府為巿民服務,筆者樂見其成。不過,人多未必一定好辦事,要有效提升政府部門的協同效益、確保施政更精準到位,筆者認為首要是提升政府人員的「數字思維」,更好利用科技解決施政盲點。

重組後的特區政府變成「3司、3副司、15局」,增添13名問責官員及57個公務員職位,每年涉及額外薪酬開支約9,500萬元,負擔不輕。李家超指出,現時3名司長管轄範圍廣泛,工作繁重,設立副司長可分擔工作,可避免「消耗」司長的統籌能力。其實,善用科技和數字技術就可有效解決行政短板,提升施政效率,全面使用統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減省人手的同時,也能協調各政府部門的工作。

多年來特區政府不同政策局及部門的職能分散,很容易出現施政盲點,加上部門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問責制官員難以統籌公務員工作,阻礙有效對焦和解決社會問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例如香港近年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相關政策就分別由民政事務局、發展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創新及科技局負責,職權分散也欠缺協作。

又例如房屋土地問題一直困擾香港,當中發展局是負責土地開發,但徵收土地過程中的安置資源和資格釐定權卻掌握在運房局手上,局與局之間未能因時制宜作出政策調整,靈活安排「上樓」資格,最終造成徵收土地的困局,影響覓地建屋的效率。另外,過去又曾有聲音爭取推動可持續發展產業,但當中有關可持續發展屬環境局的議題,但產業問題又牽涉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工作範疇,結果業界爭取政策時無所適從。

如果特區政府能善用數碼科技,加強各政策局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和工作分配,施政效能便可大幅提升,也不會出現架床疊屋、政出多門的流弊。再者,政府不擅數字技術,也會影響為普羅巿民提供有效、到位的公共服務。第五波疫情正正就顯示出特區政府在防疫抗疫的公共服務和危機管理的行政流程中存有短板,不少市民不滿特區政府資訊混亂,由安心出行到安排隔離的程序也有安排失當;例如,「安心出行」本應是一個讓市民接收和處理疫情資訊的快速、有效途徑,但特區政府在不同情況下就採用不同的方法,令市民感到混亂。

另外,早前推出的「康復紀錄二維碼」亦有出現混亂,筆者的地區辦事處也收到不少居民求助。非在港接種疫苗人士要申領「臨時疫苗通行證」就要親身到郵政局排長龍,善意政策變成了擾民的壞事,其實政府只需簡單利用API(電腦應用程式介面)進行對接,便可解決問題,不用害苦了巿民排隊。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若新一屆特區政府要做到「以結果為目標」,筆者認為必先要提升問責官員和公務員的「數字思維」,善用數碼技術和科技改善跨政策局的合作和溝通,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分享和共用,解決行政短板,提升政府運作的效能和效率,從而提升施政成效,也改善公共服務質素。

事實上,數碼化是全球趨勢,特區政府近年雖然也致力發展智慧城巿及推動數字經濟,但進度緩慢。筆者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善用科技,令施政做到真正便民利民,讓巿民感受到、應用到、生活質素有所提升,進而惠及各行各業,帶動社會、經濟多元化發展,讓香港向前邁進。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