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篇病毒學論文,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分別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在嚙齒動物的小鼠和倉鼠模型中致病能力有所下降。

在第一篇論文中,作為「新冠病毒演化評估」項目合作網絡的一部分,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邁克爾·戴蒙德(Michael Diamond)、阿德里亞努斯·布恩(Adrianus Boon)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河岡義裕(Yoshihiro Kawaoka)以及和來自多個獨立實驗室的合作者,評估了奧密克戎在小鼠和倉鼠中引致感染和疾病的能力。在不同的實驗中,他們給不同品系的小鼠接種了奧密克戎的分離物,並觀察到這些小鼠體重並未下降,這與之前其他變體感染後的情況十分不同。

在比較小鼠呼吸道病毒病毒水平時,研究者發現奧密克戎的病毒RNA量和具備感染性的病毒量相較於貝塔變種皆有所下降。例如,在一系列實驗中,小鼠感染奧密克戎後鼻腔和肺部的病毒載量比感染貝塔後低10-100倍,檢測時間皆為感染病毒後3天。

在以敘利亞倉鼠和表達人類ACE2受體的轉基因倉鼠為對象的實驗中,感染奧密克戎也未導致體重下降。奧密克戎導致的肺部感染、臨床疾病和病理學變化與之前的變種(包括德爾塔)相比,也更為溫和。

論文作者指出,目前正在進行實驗,以確定導致嚙齒動物模型中感染水平降低的機制,以及這與人類奧密克戎感染有何關聯。

近期經同行評議並被接受、發表於《自然》的第二篇論文,重點關注「奧密克戎在小鼠中的複製和致病能力」,介紹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在小鼠模型中的複製和致病性情況,給出奧密克戎相比其他變體在這兩個特徵上的新見解。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香港大學袁國勇和同事在一系列細胞和小鼠模型中研究奧密克戎的複製效力和致病性,他們在人類肺部及腸道上皮細胞的實驗室實驗中發現,奧密克戎活病毒的複製量相較於新冠病毒野生型和阿爾法(Alpha)、貝塔(Beta)及德爾塔(Delta)變體有所減少。在人類肺上皮細胞中,奧密克戎的複製效率比野生型低三倍多。阿爾法、貝塔和德爾塔則正相反,這些變體的複製效率都與野生型相似或高於野生型。

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揭示,奧密克戎無法有效利用細胞膜上的蛋白「跨膜絲氨酸蛋白酶2」(TMPRSS2),而該蛋白在某些細胞中介導病毒的進入。研究者認為,奧密克戎刺突蛋白的變異可能降低了它利用TMPRSS2通路的能力,從而削弱了它在人上皮細胞系中的進入和複製。

論文作者稱,在一個小鼠模型中,奧密克戎相較於野生型和德爾塔,在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中的複製水平均減少了。對肺部組織的分析顯示,感染奧密克戎在肺部引發的炎症和破壞比野生型和德爾塔更輕微,與之相關的是動物體重損失也較少,動物的存活率更高。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