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經濟學博士,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67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20年增長8.1%,兩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5.1%。分季度來看,一至四季度分別同比增長18.3%、7.9%、4.9%和4%。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比2021年增長7.1%、8.2%和8.2%。

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個、1.1個和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和20.9%,經濟增長依然以內需拉動為主,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2020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我們認為,中國經濟活動總的來說已觸底、見底、築底,經濟數據整體與預期較為一致,宏觀政策的跨周期調節力度和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步提升,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改革開放創新、產業升級發展、製造業紓困支持、民生保障等各項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實體經濟繼續加強,積極變化逐步增多。

疫情反覆 復甦不穩固

當前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內地疫情散發影響仍在持續,內地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且在疫情影響之外還存在若干結構性因素,導致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供給和需求仍面臨較多制約。

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3.4個、-0.5個和1.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5.3%、-11.6%、26.4%。投資、消費等方面增長動能仍偏弱,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新冠疫情對消費仍有結構性影響和疤痕效應,且須警惕冬季部分地區出現多點疫情散發情況對未來消費尤其是接觸型消費的拖累。

不過,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2022年中國經濟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未來12個月內宏觀政策應更為注重穩增長、保增長、促增長。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要用穩預期、擴內需、保供給三重努力來應對,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強化政策協同協調,亟待宏觀政策的精準有效支持和跨周期調節,統籌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銜接銜接,繼續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加強財政、金融、就業政策聯動,穩定市場合理預期。

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要有機結合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把握好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的時度效,把握好政策之間的協調聯動,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狠抓政策落地。在出口和房地產這兩個疫情以來驅動中國經濟快速復甦的主要引擎之外,宏觀經濟需要努力尋找更為穩定持續的長期增長點,尤其需要在「六保」、「六穩」的基礎上努力穩定總需求,刺激和打造真實需求、有效需求。

科技創新料成增長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有效應對當前經濟領域面臨的三重壓力和緩解經濟新的下行壓力,擴張性貨幣政策發揮逆周期調節職能刺激需求的空間有限,短期內需要寬財政、寬貨幣、寬信用。但在更長一段時間內,亟待宏觀政策精準有效支持,統籌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銜接銜接,繼續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加強財政、金融、就業政策聯動,貨幣政策選擇應當堅持「穩健」基調,以結構性貨幣政策改善信用融資約束,通過調整前期部分「緊縮性」產業政策解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最主要的是要穩定市場合理預期,以扭轉微觀經濟主體的「降槓桿」行為、對沖投資增速放緩、緩解就業市場壓力並促進消費和釋放。

我們認為,2022年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主要來自穩定性較強、確定性較高的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製造業投資和基建投資的加速增長、消費復甦以及出口持續向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成為助力經濟增長的主要着力點和托底經濟的主要手段,對中高端製造業、科技發展和綠色投資的政策支持將成為穩定經濟增長和優化經濟結構的平衡點,助力中國經濟發展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動力轉換、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考慮到疫情對生產、投資、消費及進出口的影響,我們目前對2022年全年和2023年GDP增幅的預測分別為5.6%與5.8%,預計2022年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將分別同比增長4.4%、5.3%、6.1%和6.2%。主要風險點包括:疫情反覆,政策刺激力度及速度不及預期,消費和內需不振,外需疲軟,供應鏈擾動,就業壓力,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