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寒潮突襲,北方一夜入冬,香港的氣溫也跟着跌了不少。早起在海邊跑步,居然看到有人已經穿上了帶風毛的羽絨。不由心生感嘆,還是時間跑得更快。暑去寒來,年頭又到年尾。疫情停滯了香港與內地的主要往來,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卻絲毫不為所動。

疫情肆虐的2020年初,城市停擺,工廠停產,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一度下滑,有人樂觀地以為,新冠疫情會對氣候變化產生積極影響。很可惜,在低位短暫徘徊之後,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仍舊以一種看似不可逆轉的勢頭,持續增加。

世界衞生組織上個月發布的一項報告說,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威脅。確實,儘管新冠疫情還未有會散去的跡象,但加強針的疫苗,和各路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特效藥,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不算很遠處的些許曙光,而氣候變化給全球造成的健康威脅和危害,則遠遠超出我們能預估和應對的層面。

再看看眼下內地的防疫措施,頗有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即時感。

面對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異,內地的防疫措施不斷升級打補丁。隔離檢疫從14到14+7再到14+7+7,疫情流調範圍從密接到次密接再到時空伴隨者,疫苗接種從全員兩針到全民開打第三劑加強針。而國外,從無所謂到學會戴口罩再到封閉國門,然後接種疫苗恢復常態,再恢復到無所畏懼的狀態。兩種截然不同的防疫取態,對於一直嚴防死守嚴陣以待的中國而言,就是不得不持續加高防疫堤壩築牢抗疫屏障。因為新爆發的每一輪疫情,都是因為境外輸入病例蔓延燎起的。只要國內外的防疫目的和防疫措施不看齊不對標,這場全人類與新冠病毒鬥法的抗疫戰的硝煙,就始終看不到要休止的信號。

已經有超過500萬人因為疫情失去了生命,地球村內部的抗疫鴻溝,沒有要彌合的趨勢。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這句話放到這裏也有效。在享受自由和恢復經濟面前,與「與病毒共存」的論調,似乎正在成為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妥協的共識。這樣的聲音,也開始蔓延到了抗疫戰績算是不錯的香港。幸運的是,港府對標內地抗疫策略,爭取優先恢復和內地通關的決心,並未因此動搖。

我在特區政府網站看到一組按照年齡統計的香港人口情況:12-19歲,448,800人;20-29歲,808,700人;30-39歲,1,126,300人;40-49歲,1,142,500人;50-59歲,1,174,200人;60-69歲,1,071,800人;70-79歲,560,500人;80歲以上,401,800人。現在,全世界關於疫情的普遍認知,便是接種疫苗之後,即便被感染,還是以輕症和無症狀的人居多,但基礎病較多抵抗力衰弱的長者,患危重症的機率就相當高了。香港的公共醫療水平很高,擁有的醫療資源,相對於所需要服務的人群,就一直處於捉襟見肘的窘境。粗略計算一下,香港超過70歲的人多達962,300人,60歲以上的人口更高達2,034,100人,倘若其中1-2%的老年人感染,公共醫療需要承擔的壓力,用不堪重負已不足以形容。更何況,直到現在,香港兩針疫苗接種率還未夠70%,70歲以上人士的接種率就更低。可見,香港並不是一座適合「與病毒共存」的城市。

天氣雖然轉冷,熱乎的消息總算開始逼近。特首說,預料通關初期只限於廣東省,且會設置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