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唐人新村惠群學校,筆者當時幼稚園低班,蹲在前排右二。 作者供圖

鄧達智

童年所去之處有限,往憶地理不外乎:

吾鄉屏山周邊丘陵山林田野,村前河流魚塘並天連水、水連天舊時「天水圍」。

每年春秋二祭,走遍元朗平原周邊,甚或遠至荃灣及無車路可至,需走路6、7小時始達龍鼓灘祖先的墓地,沿途乾淨風光如畫並有長者講不完的家族故事。

元朗大馬路及兩邊舊時橫街窄巷老店,並幾間老茶樓餐廳舊戲院、尤其同樂戲院(今天開心廣場)。

十九咪半容龍海灘,祖父用他老款黑色房車(似倫敦的士)塞入我們姐弟甚至鄰居同村兄弟多人,一起前往暢泳當年的水清沙滑。

唐人新村,吾鄉舊時擁地,果園為主,祖父建「東安寄盧」,盧前魚塘,周圍眾多各種果樹,皆為我們姐弟成長不離不棄的細節。

戰前好些東南亞及南北美洲歸僑,家鄉可能在偏遠四邑台山開平、客家梅縣興寧大埔五華,英國租借新界時期開發公路並交通設施,地方太平,反正唐山故地,買地建家園,回到中國人同聲同氣的地方告老歸田。戰後大陸解放,不少國民黨人(例如聞人余程萬、香翰屏)並家眷落户唐人新村。

幼年上課惠群幼稚園及小學。唐人新村路並青山公路交界十字路口旁,伯公開設偌大茶居「好所在」。

上惠群幼稚園之前一年,比我長1歲的小小堂姑姐麗萍入讀唐人新村舊時叫東區,遠至今天「金蘭觀」附近的頌恩幼稚園,以為得照應(二人加在一起不夠10歲,舊時的大人大概誤當幾歲小兒已是大人)讓我亦入讀,卻未考慮路途遙遠,接送困難!

自幼在家跟家人說的全為粵語支派東莞一系方言,俗稱「圍頭話」,面對全皆陌生廣東話(粵稱白話)新環境,已經吃驚不堪。開學沒幾天,放學後所有小朋友已被家人領回家去,卻遲遲不見祖母來接,老師吩咐麗萍姑姐看照着我,切勿踏出校門,祖母很快便會出現……心慌的我待老師轉身,迅雷不及,即撲出班房,繼而校門,奔下小山坡沿唐人新村東區路,繼而大路拔腿狂奔;嚇壞穿着旗袍高跟鞋的年輕老師及小姑姐,隨後邊喊着我的名字邊狂追,猶幸當年交通不似今天繁密,4歲人仔面不改容風一般飛過唐人新村路,途經蘇園、桂姐,還有父親堂姐柏貞姑姐嫁妝園地建造的平房別墅,貼近惠群學校,才遠遠見到青山公路對面,戴竹織涼帽身穿涼紗綢衫褲、身形高挑的祖母身影……驚嚇我跑過車來車往,當年至重要連接九龍巿區及新界西北的青山公路,祖母也隔空高喊:唔好跑!唔好跑……

聽到祖母聲音,感覺安全,腳步放慢,隨後跑來的老師與小姑姐已經嚇個半死!之後,家人幫我轉校到比較靠近的惠群學校,村中入讀的小孩也不少,相互照應接送也更方便。

半世紀之後,跟早已移居紐約的麗萍姑姐談起那幕驚險追逐,她卻零記憶,毫無印象,而我自己;頌恩幼稚園、惠群學校、柏貞別墅、好所在茶居及唐人新村路上的狂奔,尤其至愛祖母關愛的往憶,鮮明活躍,恒久不散!